黄褐斑治疗,黄褐斑食疗方,黄褐斑怎么办
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中医养生 >> 中医常识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黄褐斑治疗,黄褐斑食疗方,黄褐斑怎么办
2017-12-16阅读:9644 学员编辑 收藏
一、黄褐斑中医治疗方法
1. 黄褐斑的中医内服方法
2. 黄褐斑的中医外用方法
3. 黄褐斑的中医食疗偏方
二、黄褐斑喝什么花茶
三、脸上长黄褐斑的原因

黄褐斑中医治疗方法

1、黄褐斑的中医内服方法

中医内治黄褐斑的方法主要是辨证选方法:

1.1、肝郁气滞:治以疏肝解郁,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瘀血甚者加大黄蛰虫丸。

1.2、肝脾失和:治宜疏肝健脾,方选逍遥散据证加味。

1.3、痰湿内停:治宜温阳健脾,利湿祛痰,方选苓桂术甘汤据证加减。

1.4、肾水不足:治宜滋补肾阴,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味。

黄褐斑中医治疗方法

2、黄褐斑的中医外用方法

2.1、紫草外洗方:紫草30g,茜草、白芷、赤芍、苏木、南红花、厚朴、丝瓜络、木通各15g,加水3000ml煮沸15~30分钟,待温局部溻洗。

2.2、选用纯净无杂质的中药白芷25g,白附子20g,密陀僧6g,烤干后研末过筛调入雪花膏内,调配成55%浓度,消毒后装入瓶内备用。早晚各涂1次。

2.3、五白膏:用白及、白芷、白附?痈?6g,白蔹、白丁香(雀烘)各4。5g,密陀僧3g,研细末,用少许搅人鸡蛋清或白蜜内,睡前涂于黄褐斑上。

3、黄褐斑的中医食疗偏方

3.1、猪肾山药汤:猪肾2只洗净、切开、除去筋膜,放冷水中浸泡2小时,每隔半小时换水1次,最后用热水焯一下以去臊味,切成小丁,备用;山药100克去皮洗净、切丁,与枸杞子50克,沙参50克,薏苡仁50克一起放入锅中,再加入猪肾及水适量,并加料酒、盐、姜、葱、胡椒等,先以武火煮沸,再以文火炖至酥,即可食用。

功效:补肾健脾、补养肝血、化湿祛斑,适用于脾肾亏虚引起的黄褐斑。

黄褐斑中医治疗方法

3.2、养颜消斑汤:百合30克、白芷10克、香附10克、白芍20克、糯米20克,加水500毫升,煮取汁200毫升,再加水煎,取汁200毫升。2次汁混合搅拌后,和入蜂蜜,调匀食用。

功效:可以消斑、祛风除湿、润肠泽肤,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黄褐斑问题。

黄褐斑喝什么花茶

1、康乃馨花茶:康乃馨花茶具有安神、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的功效,康乃馨花茶可以清心除燥、排毒养颜以及调节体内内分泌的作用,而黄褐斑主要是因为内分泌失调所引起的色斑,所以脸上长幼黄褐斑的女性也可以通过喝康乃馨花茶祛除脸上黄褐斑。

Tips:孕妇不可以喝康乃馨花茶,因为康乃馨花茶属于凉性食物,严重的会导致流产;脾胃虚幻、腹泻的人不可以喝康乃馨花茶,否则会加重腹泻的情况。

黄褐斑中医治疗方法

2、红巧梅花茶:脸上长有黄褐斑的女性,可以通过喝红巧梅花茶祛除脸上的黄褐斑。这是因为红巧梅花茶可以有效的调节身体的内分泌,一旦身体内分泌得到正常以后,体内的内分泌调整到正常,脸上的黄褐斑也会得到淡化,长时间喝红巧梅花茶可以有效祛斑。

Tips:红巧梅花茶可以搭配玉美人、情人草以及柠檬片达到很好的祛除黄褐斑的效果,其比例为2:5:2:1的比例,而花茶剩下的渣滓可以用来揉搓脸部长有黄褐斑的位置,对祛除黄褐斑起到辅助的效果。

脸上长黄褐斑的原因

1、紫外线照射: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会因紫外线的刺激产生催化酵素,促使黑色素大量产生,造成皮肤变黑;如黑色素聚集于皮肤某一处就形成斑色或导致原有的色斑问题更加严重。经过强烈阳光的照射,皮肤白皙的女性更容易长晒斑,甚至黑斑;黄褐斑更会加重和扩散;雀斑的数目可能增多,颜色也会加深,所以雀斑又被称为“夏日斑”

2、年龄增长:许多女性在步入中年以后,发现脸上的色斑莫名其妙地增多,这是因为年龄增长引起新陈代谢速度减慢,造成黑色细胞的代谢周期延长、肌肤自我修护的“保鲜能力”减弱所致。

3、内分泌失调:色斑的形成与体内的雌激素分泌有关。在女性的生理周期,雀斑的颜色容易变深。而在妊娠或更年期内,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也会刺激黑色素分泌,导致色斑越来越多,颜色越来越深。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