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孩子胆怯怎么办?胆怯是一种自信心缺乏的表现,关于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那么,孩子胆怯怎么办?下面养生之道小编就来介绍下吧。
在幼儿园,总有一些孩子比较胆怯,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愿抛头露面,不愿与同伴交往,在竞争性的活动中也表现的畏畏缩缩,在集体活动中充当“听众”、“观众”角色。宝宝胆怯心理是怎么形成的呢?
1、交往欲受抑制
孩子出生以后,需要与别人交往,首先是父母,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并由此逐渐产生出和别人交往的欲望,因此,组织合理的交往活动非常重要。
2、自尊心受挫
家长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造成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变得胆怯。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孩子一些生理上的毛病或不良行为习惯,家长采取了责备或取笑的方法,也会挫伤其自尊心,使他们形成胆怯心理。
3、自主性发展受阻
根据心理学观点,孩子从出生到幼儿前期是实现自主性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孩子学会了许许多多的生活技能,表现出很强的能动性和自信心,可能还因此表现的比较顽皮等等,家长可能因此限制了孩子的自主性,或者认为孩子什么都不会,限制了孩子的自信心,就会让孩子担心自己的能力形成胆怯心理。
造成胆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的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家长保护过度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保护过多过细,怕磕着、怕摔着、怕有任何不适应,总把孩子带在身边,形影不离,使孩子形成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和被保护意识。日常生活中对小儿限制过多,如小儿摸摸茶杯,大人就嚷:“别动,看,摔了”;小儿摸摸扫帚,大人就说“扎着你,多脏,快放下”等等,造成小儿不敢从尝试与实践中获得知识,取得经验,从而胆小。当孩子逐渐长大时,保护的惯性照样持续,没能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适当“放飞”。广州市有个15岁的小男孩到现在都不敢独自乘公交车,即使是家门口就有直达公交车,家长也不放心。其实正是这种“保护伞”导致了孩子的胆小。
二、孩子曾经被吓唬,心理上留下阴影
在孩子年幼时,有些父母为了管教孩子,经常说一些威吓的话,比如“你不听话,就把你送给坏人”、“不许到处乱跑,小心捡垃圾的把你骗了去”等等,这种“大灰狼”式的话语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孩子会认为外界环境危机重重,首先就产生了防备心理或者逃避心理。
另外,大众传媒中的一些画面、一些故事讲了可怕的内容,例如现在有不少儿童读物或动画片中有暴力情节,这会在尚未成熟的孩子心中留下阴影。每到陌生环境或者独自睡觉时,这些情节就像放电影一样在孩子脑海中闪现,也就难怪他们害怕了。
生活中某些偶发事件,如着火、跑水等吓着了孩子……这些经历,在孩子心理上留下可怕的阴影,也会造成孩子胆小。
三、孩子交往太少,对陌生人和群体不适应
有些孩子从小很少与人交往,除了父母、长辈,极少与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极少有走亲访友的机会。这样,也会使孩子交往能力萎缩,怕见生人,怕在众人面前讲话。
专家支招:
改善孩子胆小害羞的性格需要循序渐进。
对于胆小的孩子,我们应给予更多的爱护、关注和鼓励
胆小的孩子,一般勇敢精神不足,创造性也差。因此,应培养教育孩子不该做的事不做,应该做的事就要勇于尝试,不要伤害孩子的探索精神。
孩子一旦受到惊吓或表现出害怕,家长要马上抚爱受到惊吓的孩子,告诉他“怕”一点用处都没有。你要慢慢地跟他说话,轻轻地拍拍他或紧紧地抱住他,父母是他最信任的人,这样做会让他感到安全。“恐惧”这东西是通过教育、经历和被自己信任的人切实保护才能摆脱的。
不要总提使孩子受到惊吓的事。安抚孩子的最好办法不是不停地说话,而是控制住你自己,尽量少说,只是搂紧他。等他恢复正常后,不要继续谈论使他害怕的那件事,不要试图帮他分析什么,“噢,宝贝儿,刚才你一个人在家,吓着了是不是?”这样的话毫无安抚意义,反倒强调了恐惧。
解决孩子胆小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扩大孩子的眼界,使之接触生人,多认识世界。
2.让孩子多和小朋友交往,还可以和稍大一些的朋友玩,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3.鼓励小儿的探索与尝试精神。不要一个劲儿地下禁令,这也不行,那也不许。
4.在生活中严禁恐吓小儿。在公共场所羞辱孩子或让孩子难堪,例如,只是因为孩子洒了一杯水或表现得笨拙一些,就横加指责。
5.不要代替孩子做出决定,让孩子变得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