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心理健康 >> 行为心理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疲劳感不应忽视 过度劳累可能影响寿命
2011-12-19阅读:9371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语:我们都知道这过度疲劳会让细胞加速衰竭的,从而达不到我们健康了,而增加我们的抵抗力不生病,锻炼也许是件好事,要有规矩的掌握好时间这样才好!我希望您是健身爱好者。

当前,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疲劳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家常便饭”,很少有人重视。然而时间久了,难免积劳成疾。不仅如此,专家指出,过度疲劳无异于追逐死亡。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过疲劳的感觉,但大多数人都不会把这当回事,认为休息一下就会好。其实,疲劳的感觉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过度疲劳大脑功能会逐渐衰退

由于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与劳动节奏加快、紧张度增强,特别是脑力劳动者,紧张程度和所遭到的影响更为明显。然而,有关实验研究表明,长期处于过度疲劳状态,大脑功能会逐渐衰退,这无疑是在追逐死亡。

疲劳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主要核心症状,一般是持续或是反复发作,病史大于6个月,而且疲劳没有医学上已知原因,这种疲劳感与长期积累下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有关系。除了疲劳以外,CDC还制定了8条其他症状,若同时合并出现下列8项中的4项——记忆力或注意力下降、咽痛、颈部僵直或腋窝淋巴结肿大、肌肉疼痛、多发性关节炎、反复头痛、睡眠质量不佳、醒后不轻松、劳累后肌痛——就可以确诊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重“查”轻“治”不可取

慢性疲劳只偏重检查,而轻视治疗是不可取的。一般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通过调整工作、放慢生活节奏、改善不良生活习惯、生活规律,是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的。

而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患者则仅有30%可以恢复健康状态。大多数患者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可减轻原有症状,但要完全恢复正常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患者在治疗时,不可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和信心,并积极主动配合医生,定期随诊3-6个月。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北京友谊医院疲劳门诊就诊的患者,年龄大多在20岁—40岁,以30岁左右的青年人居多。这些患者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企业老板、学生等,究其原因,多与生活节奏快、生活不规律、工作学习压力大、长期抑郁、追逐名利有关,有些人是因为缺乏自我保健知识,患感染以后没能及时休息,最后形成所谓的“积劳成疾”。

生活中,大家只要避免长期劳累或短期高强度工作,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及早发现、治疗和控制慢性疾病,正确对待工作,量力而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善于自我化解压力,慢性疲劳综合征是可以预防的。

延伸阅读

六招预防“积劳成疾”

一、重视自我保健,储蓄健康。做到大病懂预防,小病懂自治,无病会养生。实事求是地进行保健活动。

二、做到劳逸结合。如果只会工作而不会休息,身体健康就很难保证。

三、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平衡。遇到外源性精神刺激时,要尽量控制情绪,保持平衡心态,并在短时间内将其宣泄、化解,尽量保持“无忧、无虑、无愁”的心态。

四、节制欲望,不求名利,只有节欲有度才能减轻痛苦、除疾。

五、合理饮食,实现多样化、均衡化营养,以消除疲劳。

六、加强身体锻炼,强健体魄,可有效防止疲劳的发生。

小编小编温馨提示:凡事都要掌握尺度,适当锻炼身体自然可以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但是运动负荷过大,就像吃饭过量一样,不仅对身体造成损害,成为引发疾病的根源,甚至会威胁到生命。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