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导读:近年来儿童自闭症的发病率不断攀升,父母都很担心自己的小孩会患上这种病。其实儿童自闭症的表现主要有三大类型,父母可观察自己的小孩有没有这些症状,早日发现,及早治疗。我们来了解一下儿童自闭症的表现。
儿童自闭症的表现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自闭儿童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呈现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映、语言发育障碍等症状,是儿童发育障碍中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也在增长。据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残疾首位,有估计称,中国内地自闭症患儿已超过一百万。
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重复刻板的行为和兴趣,是孤独症的三大临床核心症状。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的举止行为,尽早发现孩子是否有孤独离群、沉迷自我、交际困难、言语障碍、行为刻板重复、反对环境变化等症状。如果确认患病,2到6岁是最佳训练期,因为这一时期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我们来看看儿童自闭症的表现:
1、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
自闭症儿童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自己在地上转圈,喜欢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对有故事情节的动画片、儿童电视剧则无兴趣。
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
2、孤独离群,不与他人建立联系
自闭症儿童喜欢独处,对父母没有依赖性,有些患儿在婴儿时期就有反应,不喜欢别人抱,在别人抱起时会哭闹。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周围发生什么事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不与他人产生目光接触。
3、言语障碍突出
大多数自闭症儿童言语很少,情况严重的甚至没有言语,即使在别人大声呼喊的时候也不做应答。有些虽然可以发声,但是却无法完成情景交流,只能发出简单重复的声音。还有些患儿会表现为说话声音小或者发音不清晰,只有和他熟络的人才能理解他的意思。有些还会在先前表现为言语能力正常,在3-4岁半时出现言语能力突然衰退,失去情景交际能力。
除了上述三大核心症状外,孤独症儿童同时还会伴有以下表现。
感知觉的异常,表现为感知觉过弱、过强或不寻常。如对痛觉的感受迟钝;不愿意用手或脚接触到砂子或水体;对很强烈的声音感觉迟钝,但对某些特定的声音却很敏感;喜欢看光亮的或旋转的物体;经常用舌去舔某些物品,偏食明显;有的喜欢用鼻子来探索周围的世界,不论给他们什么东西都要先闻一闻;有的平衡能力特强,怎么转也不晕。智能上,约3/4的孤独症病儿智力落后。但有的孩子的机械记忆和空间视觉能力较好,如对日历、地图的记忆力十分好。
此外,由于大多数孤独症患儿有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行为,因此常被误诊为儿童多动症。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行为在孤独症儿童中也都可以看到。
遗传与妊娠危险因素均是自闭症的重要原因
专家指出,自闭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广泛性发育障碍。这与一些孩子由于后天父母关心不足而变得孤僻冷漠,是有明确差别的,自闭症是天生的,遗传因素是导致自闭症发生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单卵孪生子若一个患有自闭症,另一个患自闭症的概率是60%,远远高于双卵孪生子患自闭症2%的概率。
遗传与妊娠危险因素均是自闭症的重要原因
另外,自闭症也与异常妊娠因素有关,比如:孕期服用抗癫痫药等药物会增加孩子患自闭症的风险。孕妇应慎用药物,在用药前可先通过家庭医生在线药品库查询药品的用药禁忌等具体信息。孕期感染麻疹或风疹等病毒,会使胎儿脑部发育受损导致自闭症;此外,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造成婴儿大脑发育不全,早产、难产、新生儿脑部受伤及胎儿宫内窘迫等,都可能会增加罹患自闭症的机会。
专家指出,如果头胎孩子患自闭症的原因与遗传因素有关,第二胎患自闭症的风险会比较高。若是头胎是因妊娠因素导致的自闭症,只要做好孕期保健、优生优育,第二胎患自闭症风险是很低的。
由于目前尚未有治疗自闭症的特效药,自闭症的治疗只能通过早期和持续性的干预进行改善,因此现代医学一直都倡导早发现,早干预,早诊断。
减少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应注意4大方面
1、扩大自闭症儿童的活动范围,学习各种基本技能。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的让自闭症儿童参与同龄儿童的各种游戏活动,创造各种场景使他们接触到普通自闭症儿童所学习的技能,从中找到他们的兴趣点或擅长项。
2、每一项技能都要从最简单的做起,而且要符合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年龄,不可拔高。
3、家长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使自闭症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心情愉快。由于自闭症儿童对不感兴趣的学习项目没有很好的注意力和合作能力。所以,希望家长不要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开始教学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以自闭症儿童能维持的最短学习时间段为起点,并在教学中要保证自闭症儿童的成功率,减少挫败感。
减少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应注意4大方面
4、对自闭症儿童已经掌握的学习技能要创造环境不断练习和展示,增加自闭症儿童得到表扬和强化的机会,使孩子不断提高自信心和对学习项目的兴趣。
最后提醒,自闭症孩子最佳的治疗时期是2—6岁,错过了这个时期,很可能会耽误了孩子的终身性发展。面对自闭症孩子,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调整心态,理智坦然的面对现实,根据孩子的自身发展状况,用爱心和耐心最大限度的帮助孩子改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