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心理健康 >> 行为心理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精神绝望解读
2015-09-28阅读:9553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精神绝望解读告诉我们精神绝望是有迹可循的,精神绝望并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精神绝望是肉体死亡的前兆。

精神绝望解读_精神绝望后果

精神绝望

佛莱里曾研究了一家小型私人医院里的老年妇女,55名妇女的平均年龄为82岁。其中17名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没什么指望了,除了回家等死之外已别无选择。另外38名认为自己除了走向死亡外,还有其它的选择。

结果,在被允许回家之后的4周内,17名认为自己已别无选择的老妇中,有8人先后故去。10周内,17名老妇中,除1人外,其余全部故去。而相比之下,38名认为自己还有其它选择的妇女中,10周内只有1人故去。

医学的记录表明,这两组老妇在身体状况方面的差距并不足以导致如此鲜明的后果。精神上的绝望才导致或者加速了肉体的死亡。

解读

统计数据显示:重症精神病患者大都集中在18岁到40岁这个年龄段精神病领域的专家说,精神病人的病史是用血和泪写成的,请不要歧视他们。专家还说,每一个精神病人的背后,都有一个绝望的家庭。

全市到底有多少精神病患者,这个数据我们没有找到。但相关的统计数据表明:大多数的重症精神病患者集中在18岁到40岁这个年龄段。

精神病人中青年居多

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曾经公布过这样一个数据,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障碍的知晓率不足五成,就诊率更低。目前,全国重症精神病人有1600万之多。

我市现在有多少精神病人,准确的数据暂时无法得知。不过,精神病人群中,中青年人居绝对多数则是个公认的事实。为什么会集中在这个年龄段,徐州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与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后锋分析说,精神病人的病种不同,病因不同,发病年龄也不同,在18岁到40岁这个年龄段相对集中,主要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压力更大一些,增加了发病的几率。

患病的儿子成了“定时炸弹”

半年前,新沂市北沟镇的赵先生送儿子到徐州东方医院的时候,一度陷入深深的绝望。

赵先生的儿子和媳妇爱吵架,起初大家都没当回事,以为小两口斗斗嘴能有多大事。直到半年前的一天,小赵把媳妇打得住进了医院。

为什么动手打媳妇?小赵说,媳妇看不起他,总笑话他。小赵还说,左邻右舍也看不起他,他从邻居家门口过,邻居在背后笑话他。在外别人看不起,在家老婆看不起,小赵就动了手。接下来还有事,村里的负责人来劝说,小赵再次动手打人。

在医院,小赵被诊断为躁狂症,重度的。

治疗之后,小赵病情被控制。回到家后,小赵的病情很快再次反复,这次是受到了刺激:媳妇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声称如不离婚,就不让见孩子。

这一次,赵先生把发病的小赵五花大绑,再次送医。赵先生无限绝望:儿子成了“定时炸弹”,这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来自沛县的梁老先生说,他平时出门都是绕过人多的地方走。梁先生今年70多岁了,老伴去世得早,唯一的儿子今年30岁,患精神分裂症,已坚持服药多年,能有效控制病情。但患病多年,患者的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无法正常与人交往,无法正常工作,靠老父亲种地所得的微薄收入生活。

“我活一天,就养他一天。我哪天死了,也就管不了身后事了。”梁老先生说。

每一个精神病患者背后,都有一个绝望的家。精神科的医生说,几乎每一个精神病人的病史都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他们是病人,他们的很多异常举动是患病的表现。希望大家不要歧视他们,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他们的人生何处安放?

精神病人,从病种上来说,以精神分裂、躁狂抑郁这两种为多。尤其是在重症精神病人中,这两种疾病的患者占了三分之二左右。

有人说他们是“定时炸弹”,关于精神病人伤人或者被伤害的报道屡屡出现;也有人说他们是“一群可怜人”,不管你用什么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这个被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已是让人避无可避。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医保政策的扶助,目前大多数精神病患者都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赵后锋说,消除偏见、歧视有利于营造好的社会环境,让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及时接受科学、规范的治疗,很多精神疾病如果及早发现、诊断治疗,是可以恢复的。

对于人数众多的精神病患者来说,从去年5月1日起施行的《精神卫生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为避免“被精神病”,《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而“应当”对其实施住院治疗的,只适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并“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法律还规定,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自伤或伤人情形的,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

《精神卫生法》也提到,社区康复机构应当为需要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场所和条件,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档案,对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指导患者服药和开展康复训练。

虽然任重而道远,但资深律师表示,《精神卫生法》这部耗时27年才掀开面纱的法律,实施一年来效果明显,未来更值得期待。

精神是需要依托的。

上一篇:道德判断根据 下一篇:眼泪的作用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