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PM是“颗粒物质”的缩写,PM2.5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造成黑肺和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只是对这个PM10和PM2.5做了一个“门槛”高低的设置而已。……
这两天,大雾成了华北等地天气的主角,雾霾、口罩、PM2.5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由于美国大使馆公布的数据和结论与北京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和结论大相径庭,加上民众主观感受与政府部门发布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差异大,让人们在关注PM2.5的同时也生出了质疑,那就是PM2.5值是“真”比较重要,还是“准”对大家有用?
PM2.5受人关注的意义
PM2.5是大气中所有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我们为可入肺颗粒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虽然PM2.5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并且在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但是却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的破坏性最大。与PM10比起来,PM2.5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能在大气中长时间停留,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面对11月初北京的灰霾天气,从纽约回来不到半月的张冼甚是愤怒:“不论在哪里,这种鬼天气都要被人诅咒。开始我还以为是雾,但又觉得脏,后来有人告诉我这叫‘灰霾’,是个中国学者发明的新词!”她在纽约待了6年,这次回北京没遇到几天好天气,嗓子眼总是黏黏糊糊不舒服。
面对这种灰蒙蒙的天气,人们的第一感觉和张冼差不多。但是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则说:“这种灰霾天气的出现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益的,它警示公众那些看不见的污染物确实存在,它们对身体健康的威胁可能比可见的污染物更大。我很高兴最近大家如此关注空气质量问题,这样才能进一步引起国家的重视,也使得公众愿意花钱控制大气污染。”
专家眼中的PM2.5
马军:PM2.5重点“攻击”人类肺部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根据国际上有关空气污染的研究显示,潜在的健康影响可分为短期急性及长期慢性影响。短期接触通常是指暴露剂量为1 小时至1 日之间。慢性影响一般是指70 年的潜伏期。悬浮粒子(PM10、PM2.5)的短期影响有增加肺部炎症反应以及其他呼吸道症状,也对心血管系统有不良影响以及增加短期死亡率。而长期影响则表现为增加心肺及肺癌死亡率,增加下呼吸道症状及降低儿童、成人的肺功能。
中国作为全球遭受细颗粒物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应尽快开展PM2.5 的监测和发布。因为当前,我国仍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城市大气环境中的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物污染问题没有全面解决。再加上,机动车尾气污染愈加严重,灰霾、光化学烟雾等问题,导致PM10、PM2.5 浓度水平较高。
朱彤:纳入PM2.5并非大功告成
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朱彤教授表示,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PM2.5小于10是安全值。但实际上,不同浓度的PM2.5对人体健康都有影响,浓度高低只反映影响程度的大小、健康风险的高低。
大气颗粒物对光的散射和吸收强,因此大气颗粒物浓度高时,能见度下降,出现所谓的“灰霾天气”。其中,PM2.5对能见度降低的作用很大。然而就目前情况看,据业内人士估计,中国如果按照世卫标准,加入PM2.5后,全国将有八成城市不达标。
制定关于PM2.5的新标准是个漫长的过程,标准制定后还要花大力气建立监测网,眼下人们急需做的事情:一是如何保证现有的城市PM10达标,二是保证我国现有PM10的标准在短时间内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我们PM10的标准是100微克/立方米,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70微克/立方米。如果要达到上述的标准,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实现。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PM10的控制,用以改善空气。
“真”“准”都是浮云 勇敢面对致力改善才是根本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过,有关部门应向公众公布微小颗粒物监测具体数据,因为该微小颗粒是灰霾天气主凶,可直接进入肺泡、影响人体肺功能。他说,尤其可能影响青少年儿童的肺功能发育,一有灰霾天,医院呼吸道病人就会增多。
我们都知道,PM是“颗粒物质”的缩写,PM 2.5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造成黑肺和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只是对这个PM10和PM 2.5做了一个“门槛”高低的设置而已,实际上只是个对环境的监测标准。通俗地说就是一个过筛的网眼的大小。PM10的网眼大一些,标准就宽松一些,PM2.5的网眼小一些,标准就严一些。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新的更加严格的标准PM 2.5实际上只是个面子的问题,而不是里子的问题。因为不管你的标准是松一点的PM10还是严一点的PM2.5,环境的现状都是一个客观存在。我们需要的不但是监测的技术,更需要的是面对客观现实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