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朋友在做血流变检测时,发现自己血液黏度高,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血黏、血稠”。却对其症状表现、危害、调理方法知之甚少。
今天,梁医生就跟大家聊一聊血液黏稠的 5 个常见表现与 5 个调理方法。早发现早调理,血流顺畅少生病!
血液黏稠是怎么回事
血液黏稠在医学上称为“高黏滞血症”,是血液粘度增加,流动不畅的一种状态。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病理状态”。
我们可以把血液想象成一锅粥,“米”代表血细胞,“水”代表血浆。血液黏稠,本质上是血液这锅“粥”在成分与性状上发生了异常改变。
一是“水”本身变稠:血浆异常,如血脂高、异常免疫球蛋白过多,好比粥里加了过多的淀粉或配料;
二是“米”的数量超标:血细胞增多,如红细胞或血小板过量,使得粥体过于“浓稠”;
三是“米”的质量出问题:要么粘性太大容易聚集成团,要么形态异常而僵硬、缺乏柔韧性,难以顺畅流动。
这种血液过“粘”的状态,会影响氧气和营养的输送,引起脂类物质沉积,使管腔狭窄、供血不足,是血栓、心梗、脑梗等疾病的重要诱因。
血液粘稠 5 个信号
1
阵发性视力模糊
眼底的视网膜和视神经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血液黏稠时,流经眼部毛细血管的血液速度减慢,可能导致视网膜暂时性缺血缺氧。
表现为视物模糊,眼前像蒙了一层“雾”,在久坐、下蹲后站起时更容易发生,数秒钟后症状可自行缓解。
2
晨起头晕、思维迟钝
经过一夜的睡眠,人体水分流失,血液相对浓缩、粘稠度增加。
早上起床时,粘稠的血液难以及时泵送至到大脑,易导致大脑一过性供血、供氧不足,便引发了晨起后头晕昏沉、思维迟钝、头脑不清醒的感觉。
3
饭后困倦
进食后,血液会向消化系统集中,帮助食物消化,大脑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
如果血液本身就黏稠,流动速度慢,那能同时供应给大脑的血液就更少了,容易使人感到昏沉、疲惫、困倦。
4
劳力后嘴唇青紫
进行体力劳动时,组织耗氧量激增。若血液黏稠,缓慢的血流难以及时输送足量氧气到达嘴唇这类末梢部位,可能会使口唇黏膜呈现出青紫色。
5
活动时胸闷气短
血液黏稠会增大血流阻力,降低心脏泵血与全身供氧效率。
在爬楼、快走等活动时,心脏耗氧量显著增加,但供氧能力却因血液黏稠而受限,可能导致心肌供氧不足,引发胸闷、气短乃至心慌的症状。
做好 5 点 改善血液黏稠
1
足量补水
水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足饮水能直接、快速地增加血容量,稀释血液中的有形成分,降低血液黏稠度,保证血液循环顺畅。
建议女性每日饮水量不少于 1500 毫升,男性不少于 1700 毫升,以温开水为宜,小口慢饮,避开含糖饮料。
尤其在是晨起空腹、三餐前 1 小时、睡前 1 小时、运动后15分钟这四个关键时段,补水效果更佳。
2
控制基础疾病 清除血液垃圾
许多慢性疾病本身就是导致血液黏稠的根本原因。
例如常见的“三高”: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炎症反应;高血糖状态会损害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促进糖化终产物形成,从而提升血液黏稠度;而高血脂则会直接增加血浆中脂质成分,使血液流动阻力增大。
如果不控制这些基础疾病,任其不断破坏血管功能、增加血液中的 “杂质”,就会陷入“损伤加剧→黏稠度攀升→损伤再加剧”的恶性循环。
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将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守护血管健康。
3
坚持规律运动
运动能加速血液循环,帮助冲刷和稀释血液。同时还能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脂水平,增强血管弹性、提高心脏泵血能力,从多方面降低血液黏稠度。
建议每周进行 150~30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次 30 分钟以上。
4
调整饮食 戒烟戒酒
脂肪和糖分摄入过多,会使血脂、血糖升高,增加血液中的黏稠物质;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过量酒精则会刺激脂肪在肝脏的合成,升高血脂,其利尿作用还会导致身体脱水,使血液浓缩。
建议饮食上适当多摄入全谷物、新鲜蔬果和深海鱼类,戒烟限酒。
5
中医辨证调理
中医认为,血液黏稠多与“痰浊”、“血瘀”、“气虚”及“津亏”等因素相关。
痰浊内阻,表现为舌苔厚腻、体胖困重的,宜用山楂、泽泻、荷叶等化痰降脂;
气滞血瘀,表现为胁胀刺痛、舌有瘀点的,可辨证应用三七、丹参、川芎、鸡血藤等活血化瘀之品;
津液亏虚,常见口咽干燥、尿少便秘等症状的,宜用麦冬、生地、玄参等以滋阴生津;
气虚无力行血,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的,宜用西洋参、黄芪、党参等以补气活血。
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