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疾病库 >> 护理治疗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孕妈妈“控糖”要避免三个误区
2015-12-21阅读:9546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国家卫计委2011年开始执行的妊娠期糖尿病(GDM)诊断新标准是3个:空腹血糖≥5.1mmol/L、服糖后1小时血糖≥10mmol/L、服糖后2小时血糖≥8.5mmol/L,其中任何一个高过标准即可确诊妊娠期糖尿病。……

马年又逢二胎政策的放开,孕妈妈队伍的壮大,已势不可挡。但在北大医院妇产科主任杨慧霞教授看来,欣喜之余,也有紧张。因为我国妊娠合并糖尿病患病率目前已高达17.5%,也就是说,不到6个孕妈妈中就有一人会变成“糖妈妈”,这当中又有超过一半者孕期结束后还会转成糖尿病。

孕妈妈“控糖”要避免三个误区

专家简介:杨慧霞,女,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大妇产儿童医院产科主任医师,教授,妇产科主任,1986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医疗系,1992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2000年5月~2002年2月在美国哈佛医学院Brigham & Women医院和路易斯安那州大学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并从事博士后研究。

擅长高危妊娠,围产医学,遗传咨询优生咨询和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诊断处理,尤其妊娠合并糖尿病等的诊治以及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处理。

国家卫计委2011年开始执行的妊娠期糖尿病(GDM)诊断新标准是3个:空腹血糖≥5.1mmol/L、服糖后1小时血糖≥10mmol/L、服糖后2小时血糖≥8.5mmol/L,其中任何一个高过标准即可确诊妊娠期糖尿病。在近日召开的妊娠期糖尿病媒体沟通会上,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大医院妇产科主任杨慧霞教授介绍说,17.5%数字就是根据这一新标准,统计了2010-2012年间全国13家医院的数据得出的。

17.5%的数字对一些人来说也许并不可怕,但对于孕妇来说,危害的可是母子二人的健康甚至生命。杨教授介绍说,高血糖可能导致孕妇高血压或子痫前期、羊水过多、泌尿系统感染等,也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流产,因妊娠中、后期高血糖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巨大儿,孩子将来发生肥胖、糖尿病等代谢异常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因为妊娠合并糖尿病的逐年高发,在门诊中,杨慧霞教授也注意到很多孕妇开始注意糖尿病的预防,但在她这位从事妊娠糖尿病研究三十年的专家看来,误区很多,最常见的有三个:

1.不吃不喝。很多人都把糖尿病的发病归结为吃出来的,结果一些孕妇就严格控制饮食量,越吃越少,自己体型倒是保持很苗条,结果肚子里的孩子根本吃不饱,营养不良,发育不全,生出一个低体重胎儿,身体和智力都会有影响。更为危险的是,如果过度控制饮食,糖妈妈可能出现低血糖、营养不良、饥饿性酮症等危险。

2. 以饮料代水,以水果代水。还有一些孕妇,把饮料当水喝,或者把水果当水喝,结果是过度摄入糖分,也对孕期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3. 不敢吃药。在门诊中已经确诊为妊娠糖尿病的孕妇,往往第一反应就是,我怀孕了,我不能吃药!对于这种情况,杨慧霞教授先是指导饮食控制一周,如果血糖仍未达标,就要求及时启用胰岛素治疗,以避免高血糖的持续危害。

对于胰岛素的治疗,杨慧霞教授特别指出,在门冬胰岛素之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批准了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地特胰岛素用于妊娠期糖尿病治疗,这与口服降糖药物相比,不会通过胎盘,对胎儿无影响,是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安全有效的手段。

之所以强调胰岛素的治疗,除了药物本身的安全性,在杨教授看来,一个最大的现实问题是,孕妇的饮食控制效果,往往没法达标,血糖高了有危害,血糖低了也有危害,不但是对孕妇有危害,同样对胎儿也有危害!胰岛素的短期介入,是目前最为可行的控制手段。

在北大医院,杨教授主张开设了“GDM一日门诊”,孕妇在早饭前就要来到门诊,在护士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早餐搭配。随后,是医护人员的健康讲座,包括胰岛素剂量的调整和注射指导,包括运动效果的检测和指导。等到学会合理搭配营养晚餐后,门诊结束。

认真做好一个孕妇的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在杨慧霞教授看来,影响的是母子两代人甚至是整个家庭的一生健康。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