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疾病库 >> 疾病病因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中医腹诊理应继承和发扬
2015-12-23阅读:9294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在《素问》、《灵枢》、《难经》三部经典著作有关篇章中,可以看到腹诊理论形成的基本雏形,它提出了腹诊机理、腹诊分位、切腹定病、辨别虚实寒热、预测预后、针刺疗法等内容,为中医腹诊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医腹诊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临床应用源于《伤寒杂病论》。

腹诊理论形成的基本雏形

在《素问》、《灵枢》、《难经》三部经典著作有关篇章中,可以看到腹诊理论形成的基本雏形,它提出了腹诊机理、腹诊分位、切腹定病、辨别虚实寒热、预测预后、针刺疗法等内容,为中医腹诊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张仲景运用秦汉以前《内经》、《难经》认识疾病的唯物思想创立的望、闻、问、切四诊中,尤其重视腹诊,探究腹证,使腹诊的证和治合为一体,形成诊疗体系。分为心下、胸胁、脐上、脐下、小腹等腹诊部位,将诊疗所得腹证而创立专名,如心下痞、心下满、心下悸、心下支结、少腹满、少腹肿痞、少腹急结、胸胁苦满、胁下硬满等。每一腹证,都有对应的方剂治疗。如《伤寒论》:“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又如《伤寒论》:“心下痞,按之濡,其脉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再如痞证,用泻心诸剂;胸胁苦满,用柴胡诸剂;腹满痞坚,用承气类方。又根据腹证程度不同,兼证不一,又可具体到类方中的某一方剂。以痞证而言,心下痞硬,实者兼胃中不和,用生姜泻心汤;兼心烦、下利,用甘草泻心汤;兼吐利交作用半夏泻心汤;兼噫气不除,用旋覆代赭汤。这样证治相应,方证相合,简化了临床思维过程,节省了诊疗时间。证有客观标准,剂有对应之方,疗效有桴鼓之应。

继承和发扬腹诊证治

腹诊证治作为一种有效的诊疗手段,理应得到继承和发扬。宋·张杲在《医说》中云:“今豪足之家,居奥室之中,处帷幔之内,复以帛幪手臂,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殚切脉之巧。”可见,当时患者亦不愿脱衣露体,医者不便检查患者腹部。直至晚清《通俗伤寒论》有“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的论述。书中详细论述了腹诊的方法。

临床应用腹诊

笔者研读《伤寒论》、《金匮》,参阅日本·汤本求真之《皇汉医学》,结合临床应用腹诊,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痛苦。

案例患者张某,女,1961年出生,家住河南省叶县常村乡。2009年6月19日在田间劳动,被毒蛇咬伤右手食指。在家误治,致使昏迷。7月21日送进解放军某医院抢救,通过透析治疗,挽回了生命。但仍无尿、不能进食。8月7日,求笔者前往医院看望;查面色无华,少神,无尿,每日进300毫升左右流食,脉沉数无力。腹诊见腹部软弱,腹直肌拘急,心下悸而有振水声,认为此乃命门火熄矣,用真武汤加味。

处方:以附子30g,白术10g,白芍10g,云苓10g,藿香6g,砂仁6g,生姜三片,每日一服,水煎服。

患者服一服药后排尿液20毫升,上方共服15服,附子量由每服30g逐渐增至500g。食量增加,尿量由每日20毫升增至1200毫升左右,透析由每周6次减为3次,至当月19日再没透析并出院。出院后仍用真武汤加味,附子用量由每服500g减至每服30g,共连续服药72服,现已痊愈。

再如乙肝及肝硬化腹水患者,多见桂枝茯苓丸、大黄附子细辛汤及参苓白术散之腹证;前列腺患者多见桂附地黄汤之腹证;癫痫患者多见心下痞、腹直肌拘急;牛皮癣患者多见薏苡附子败酱散之腹证等。

总之,腹诊在《伤寒杂病论》中已经形成理法方药完整的理论体系,属中医诊断学中切诊内容之一,是中华传统医学之的瑰宝,应当继承和发扬。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