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炎是指纵隔内的细菌感染,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纵隔炎多形成脓肿,病情严重。
急性纵隔炎:
本病主要是针对原发病及病因进行治疗。纵隔外伤气管破裂者,有条件时可行气管修补术。食管破裂或术后吻合口瘘者,有条件时可行食管修补术,禁食补液及胃肠减压。纵隔引流十分必要。脓液培养,选择敏感抗生素有利于治疗。
慢性纵隔炎:
1、内科保守治疗
主要根据不同病因而采取不同措施,如用抗生素控制炎症,激素促进吸收,利尿剂减轻水肿,低分子右旋糖酐促进静脉侧支循环等方法进行减症治疗,以待侧支循环的建立。
2、外科手术治疗
内科治疗无效时可采用外科手术建立侧支循环。如纵隔纤维化病变局限时,可外科切除,以解除器官压迫,并可施行上腔静脉旁路移植手术,以减轻上腔静脉的阻塞。另外,还可直接切开梗阻的静脉进行血栓摘除术、内膜切除术,或使用人工血管、自身静脉、同种异体血管进行搭桥短路手术等。国外有在上腔静脉狭窄处作纵切口,以大隐静脉片修补获得成功的报道。
纵隔炎基本知识
是否属于医保:医保疾病
发病部位: 纵膈
传染性:无传染性
多发人群:所有人
相关症状: 纵膈气肿
并发疾病: 急性纵隔炎 慢性纵隔炎
暂无相关纵隔炎的典籍偏方记载。
急性纵隔炎可有相关的病史,典型表现为起病急,有寒战、高热,胸骨后剧烈疼痛,可放射至颈部、耳后或整个胸部和两侧肩胛之间。查体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有明显全身中毒症状,胸骨有压痛,纵隔浊音界扩大,发现纵隔摩擦音及与心音同步的碎裂音等;还可因纵隔结构受压出现气管移位、颈静脉怒张等症状。
慢性纵隔炎病程隐匿,早期在肉芽肿性纵隔炎时,大多无明显症状,发展到纵隔纤维化后,常因纵隔结构受侵或受压产生症状,累及上腔静脉、食管、气管、支气管、肺大血管或纵隔内神经等,产生上腔静脉梗阻、吞咽困难、呼吸困难、肺动脉高压、肺静脉高压、声音嘶哑、膈肌麻痹、Hornor′s征等。平时要注意:
1、大量抗生素控制感染,谨防菌群失调。
2、支持疗法。
3、加强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