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针对抽动症状,选用药物治疗,临床常用的药物主要如下:
氟哌啶醇:开始剂量每日1~2mg,分2~3次口服,而后逐渐增量,每日总量范围为1.5~8mg,同时可服用抗震颤麻痹药(如安坦)以减少副反应。常见的副反应为嗜睡、乏力、头昏、便秘、排尿困难、锥体外系反应。可适当减少剂量和对症处理。
哌迷清(pimozide):治疗作用与氟哌啶醇相似,但镇静作用轻,对心脏副作用较氟哌啶醇为多见。每日服药1次,开始剂量0.5~1mg/d,小量增加,儿童每日剂量为3~6mg。服药过程须监测心电图的变化。
泰必利(tiapride):治疗抽动障碍有效,副反应较氟哌啶醇为轻,但见效稍慢,一般于服药后1~2周见效。剂量50~100mg,每日2~3次。主要副反应有头昏、无力、?睡。
可乐定(clonidine):是一种α肾上腺素阻滞剂,并可直接作用于中枢多巴胺神经元,属于抗高血压药。临床用以治疗抽动障碍证明有效,同时可改善伴发行为症状。通常开始剂量为0.05mg/d,每日分2~3次口服。儿童每次剂量范围为0.0375~0.075mg,每日服2~3次。可乐定主要副反应为嗜睡、口干、头昏、血压降低、失眠。少数可产生心电图改变。服药时应定期测血压和心电图检查。
其他药物包括肌苷、舒比利、氯硝基安定、五氟利多、左旋千金藤立啶、四氢小檗碱等治疗抽动障碍获得效果,但须待进一步对照探讨研究。
中医认为儿童抽动障碍是脏腑失调,阴阳偏亢。原因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所致。在心则为心气不足,心神失守;在肝则为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在脾则为脾虚失运,生痰化热;在肾则为髓海不充,脑失所养。以上病变导致肝肾阴虚、心脾不足、痰热内扰,引生一系列神志相应的病变。
中医辨证治疗
1、肝肾阴虚,潜阳安神。
主证:神思涣散,烦急易怒,多说多动,口干唇红,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味。 干地黄,淮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知母,黄柏,白芍,麦冬,龟板。
方解:知柏地黄丸滋养肝肾泻相火,加龟板、麦冬、白芍以助潜降痰火,安定神志。
2、心脾不足。
主证:神疲面黄、食少便溏、多言而声调不高昂,多动而不暴烈,兴趣多而神思涣散,追忆前事而易于健忘。舌淡、脉懦散或细弱。
治法:养心健脾,安神定志。
方药:归脾汤。
3、痰热内扰。
主证:躁扰不宁,烦急易怒,多语多动,脘痞纳呆或呕恶痰多,口渴引饮,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开窍宁神。
方药:清热化痰汤(验方)。
竹黄,胆星,黄芩,郁金,菖蒲,山枝,竹茹,川连,川贝。
方解:黄芩、川连、山枝清热降火,竹黄、川贝、竹茹清化痰热,郁金、菖蒲化痰开窍。
抽动障碍的患儿全部为中小学生,当在学校出现抽动症状时,教师对此不认识,对患儿进行批评、指责等从而使症状加重,特别是某些抽动障碍患儿伴发学习困难时,教师对其误解,对患儿进行不恰当的批评,为此我们在家长带孩子就诊时,通过家长与学校教师取得联系,留取电话号码,及时进行电话咨询,指导教师对患儿有正确的认识,对出现的症状给予容忍、淡漠。积极开展有利的文体活动,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
饮食:
宜:
1、宜吃高蛋白食物;
2、宜吃高维生素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忌:
1、避免油腻食物;
2、避免油炸食物;
3、避免高盐高脂肪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