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导读:有句俗话说“冬补三九,夏补三伏”,到底是为什么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规律。今天我们来看看“冬补三九,夏补三伏”蕴含的养生意义!
“夏补三伏”有三法
祖国医学有“补在三伏”之说。所谓“三伏”,是指7月下旬,气候渐热属初伏,8月上旬为中伏,8月中旬为末伏,气温最高,三者统称“三伏”。伏天昼长夜短,汗多易虚。精力损耗大,不少人夏季体重下降。此时进补比较容易吸收,可以防止虚衰。这也是运用了冬病夏治的方法。所以也有“虚为夏病之本”之说。因此,在夏季适量进补,有调补正气、改善体质的作用。
三伏天是一年内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古代医学家曾有告诫:暑邪极易耗气伤津,使人正气不足而引发各种虚症。根据中医“虚则补之”的原则,适当合理的“三伏进补”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关键问题是要分清虚实、对症补益。
“三伏”之际,人体气血趋向体表,形成了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生理状态。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只有用“补法”才能调整机体功能。对于阴虚者,天热易耗伤阴津,此时补阴,犹如久旱遇甘霖,不会“火上加油”。对阴阳两虚者,暑热越盛,阳气越伤,此时进补,恰似雪中送炭,也不会“虚不受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进补?所谓“补法”,并非是单纯地进食美味佳肴或吃补药,而是综合调摄。补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神补、食补、药补、精补等。
一、顺时调神即“神补”
首先,在盛夏时节,宜顺应自然,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黄帝内经》指出:“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其意是指暑天可适当晚睡,早些起床,中午适当安排午休。
在清晨或傍晚时,可选择公园、河边、湖畔、庭院等空气新鲜处,进行散步、太极拳、太极剑、导引保健功法、气功锻炼,使心情舒畅,胸怀宽阔,神清气和,精力充沛,心神得养。如果条件允许,还可参加外出旅游、消夏避暑,既使人心旷神怡,又可锻炼身体。
二、因人施膳即“食补”
是指用不同食物补养和调整机体的偏颇。体质偏于气阴虚者,可适当选些甘寒益阴补肾之品,如龟、鳖、鸭、鹅肉做菜肴;偏于阳气虚者,可适当选用温性食品进补,如牛肉、鸡肉、羊肉等,以温中益气,填补精髓,增强体质。
但由于夏季人体消化功能较弱,因此,除适当服食一些上述补品外,饮食宜清凉味淡,少食肥甘油腻厚味之品。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适当饮用一些保健消暑饮料是必要的,但切忌过度贪凉饮冷。大汗之后不可暴食冷饮,某些慢性病患者更应有所选择。
三、辨证服药此为“药补”
阴虚体质者,可以适当服用一些滋阴清火、生津止渴之品,如西洋参、沙参、麦冬、五味子、石斛、玉竹等,以及生脉饮、西洋参蜂王浆等中成药。阳虚者,可选用巴戟天、蛤蚧、鹿茸等助阳之品,或选用金匮肾气丸、龟龄集等中成药。偏气虚者,可选用人参、黄芪。
“冬补三九”有四忌
我国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冬至到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在此期间应注意养生“冬藏”。
冬令进补是传统的养生方法,民谚素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补,明年可打虎”之说,冬至以后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营养而发挥滋补功效。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因此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
冬令进补不能忘记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等各方面的平衡。老年人往往集多种疾病于一身,在服用进补膏方时,应对膏方辅料的性能、饮食禁忌等有所了解。如服含有人参、黄芪等补气的膏方时,应忌食生萝卜;服用膏方时一般不宜用茶水冲饮,遇感冒发热、伤食腹泻等,应暂停服用膏方。对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疾病患者来说,冬至以后要更加注意防寒保暖,但不宜穿得过紧,以利于血液流畅。冬季进补有四忌,一起来看看。
一忌盲目食狗肉
一些体质虚弱、寒凉和患有关节炎等病的人,在严冬季节多吃些狗肉是有好处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热性体质、高血脂、痛风等病人,多吃狗肉会加重病情。
二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则补,不虚则不补,正常饮食就可以了;同时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辩证施补;自己弄不明白的时候,要请教中医大夫,以帮助自己合理进补。中医专家认为进补主要作用是“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各有各的补法。
三忌慕名进补
鸡汤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喝的;鸡汤(包括炖鸡汤和下药材熬的鸡汤)营养丰富,鸡汤所含的营养物质是从鸡油、鸡皮、鸡肉和鸡骨中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其蛋白质仅为鸡肉的7%左右,而汤里的鸡油大都属于饱和脂肪酸。胆囊炎和胆结石症经常发作者,不宜多喝鸡汤。胃酸过多者不宜喝鸡汤。肾功能不全者也不宜喝鸡汤。
四忌无病进补
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会伤害身体,还会引起发胖;另外过量服用补药也是有害的,也是违背中医原则的;把中医认为的健康人也就是“平人”乱补会导致不是“平人”,这不是画蛇添足、没事找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