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定风波》出自北宋诗人苏轼之手,作为中国人,应该都知道我们古人的诗词都富含深刻的意义,苏轼的诗词更是寓意深远,表达出来的……
《定风波》出自北宋诗人苏轼之手,作为中国人,应该都知道我们古人的诗词都富含深刻的意义,苏轼的诗词更是寓意深远,表达出来的感情也是非常细腻的。但是除了这些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之外其实这些古诗词里面还蕴含着很多养生文化,下面我们就从苏轼的一首《定风波》来了解一下吧。
《定风波》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整首词通过写苏轼及友人同行外出野游遇雨这一小事,于生活细微处见人生哲理,简朴之中充溢着机警与智慧。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整首次呈现的是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其实养生并不仅仅只是生理方面的,还包括了心理方面,一种开阔、宽广的胸怀也是养生文化的关键所在。
小编导读:我国古代文人不仅善于诗词歌赋,而且他们也是一个个养生专家。从古诗词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才华横溢,更重要的……
养生网导读:我国古代文人不仅善于诗词歌赋,而且他们也是一个个养生专家。从古诗词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学习了古人的养生。了解了保健强身的知识。
保健方:短发萧萧起自梳
杂 赋
(南宋)陆 游
病叟胸中一物无,
梦游信脚到华胥。
觉来忽见天窗白,
短发萧萧起自梳。
陆游
释义:“觉来忽见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实际上是介绍了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中医养生保健法:梳头法。
梳头保健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经络学和全息理论,中医认为在人体14条主要经脉中,有8条都汇聚在头部,头部还有穴位40多个、刺激反射区10多个,刺激头部皮肤,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有利于改善头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且对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脑血栓等疾病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根据全息学的理论,头部的反射区对应着不同的器官和身体区域,而经常梳头则能刺激这些反射区,通过全息反射作用,使得对应器官能"毛孔开泄、补氧化瘀",从而加强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功能。
养心义:不畏复不忧 自 觉
(唐)白居易
四十犹未老,忧伤早衰恶。
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
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
夜寝与朝飧,其间味亦薄。
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灼。
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
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薄。
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
白居易
释义:这首诗里对比了自己和同龄人崔舍人的容貌、体质差别,得出了“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的结论。中医历来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突然而剧烈的情绪波动会影响到身体脏器的改变,甚至引发疾病,这就是中医认为的“情志病”。
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是人体对外界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的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就会损害到具体的器官,如“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等,此时“七情”就会成为致病因素。 因此保持豁达的心胸、乐观的情绪、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养生的第一要求,切记“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的真言,从“养心”开始自己的“养生”路。
饮食术:只将食粥致神仙 食 粥
(南宋) 陆 游
世人个个学长年,
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将食粥致神仙 。
陆游
释义:“食粥、喝茶、煲汤”是南方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三水”,其中食粥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仅李时珍收录在《本草纲目》中的粥就有50多种,中医认为喝粥有利于消化、增强食欲、防止便秘、调整肠胃等多方面的好处。尤其是粥上面的那层粥油,中医认为有很强的滋补作用,有补中益气、强肾益精的作用,甚至可以和参汤媲美,因此陆游才会发出“只将食粥致神仙”的感叹。
而对现代人来说,多喝粥也符合饮食清淡的健康标准,减少油脂、胆固醇等物质过多摄入,真正做到郑板桥在自己厨房对联上所描述的那样“青菜萝卜糙米饭,瓦盖天水菊花茶”。
食疗法 三咽徐妆白玉浆
肾 补
(宋)苏辙
老去自添腰腿病,
山翁服栗旧传方。
客来为说晨兴晚,
三咽徐妆白玉浆。
苏轼
释义: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自己按照秘方食用板栗,医治好腰膝酸软,告诉老人们如何食用板栗补肾的科学方法:每天早晨和晚上,把新鲜的栗子放在口中细细咀嚼,直到满口白浆,然后再一次又一次地慢慢吞咽下去,就能收到更好的补益治病效果。中老年人若是养成每日早晚各吃风干的生板栗3 至5 枚的习惯,可以达到有效预防和治疗肾虚、腰酸腿疼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脾胃不好的人生食不宜超过5枚。
睡眠法:不觅仙方觅睡方
无 题
(宋)王安石
花村幽窗午梦长,
此中与世暂相忘。
华山处士如容见,
不觅仙方觅睡方。
王安石
释义:中医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睡眠对人体的重要性,很多养生理论一直强调“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是中国古代养生理论的金标准。据西安唐都医院睡眠中心宿长军主任介绍,目前临床上发现,至少有几十种疾病都和长期睡眠不好有关,最常见的就是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代谢功能紊乱、引发抑郁和焦虑等精神症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