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健康俗语是人们在自己生活中将亲身经历的健康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种通俗宜记的健康句子,很多健康俗语你可能听过不止一次,传的人多了,……
健康俗语是人们在自己生活中将亲身经历的健康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种通俗宜记的健康句子,很多健康俗语你可能听过不止一次,传的人多了,似乎也慢慢地成为了“事实”。这些俗语中有真有假,针对那些老生常谈的健康俗语,权威专家给我们做出了解答。
1、吃鱼能补脑
是真是假:的确如此。2006年,美国塔夫斯大学研究发现,血液中DHA(鱼富含的一种脂肪酸)含量高的人患痴呆的风险减少一半。
专家新解:美国心脏协会建议每周吃鱼两次。
2、伤风宜食,发烧宜饿
是真是假:有点道理。2002年,荷兰一项研究显示,整夜禁食的确可以增加抗击发烧的细胞数量。
专家新解:不要因为这个俗语而不吃东西。生病时适量饮食可帮助保持体力,而且多喝水能防止缺水并稀释可能引起充血的体液。
3、吃油炸食品、巧克力长粉刺
是真是假:错。粉刺与压力和激素增加有关。
专家新解:注意饮食平衡、经常锻炼、减少压力,一天用温和的清洁乳液洗脸两次去除细菌,就不需要担心粉刺问题。
4、看电视坐得太近有损视力
是真是假:其实不然。这并不会伤害你的眼睛。人们视力减退的罪魁祸首主要是年龄。
专家新解:人在40岁之后,眼睛已经不太能够在短距离聚焦。因此,看电视的距离以能看清为准,并没有所谓的最佳距离。
5、吃辣易得溃疡
是真是假:并非如此。
专家新解:如果已经得了溃疡,再吃辣就不好了。因此,尽管享用辣食的美味,但如果引起不舒服,就要去看医生,检查是否患有溃疡。
6、拔掉一根白发长出两根
是真是假:完全错误。随着年龄的增长,黑色素细胞减少,或者无法传送到发梢,所以导致白发出现,与拔白发毫不相干。
专家新解:减少白发的办法是染发,但染发前要进行皮肤测试。有些滋补品也能起到延缓白发生长的功效。
7、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
是真是假:此话虽然有些夸大,但苹果的确有益健康。它富含抗氧化物质,可减少患某些癌症和慢性疾病的风险。此外,苹果中的纤维还可有效降低胆固醇,有助于减少卡路里,帮助减肥。
专家新解:确保每天吃一个苹果,但不要就此打住,争取一天吃5到9个各种颜色的水果和蔬菜,以便摄入不同的抗氧化物质。
8、冬天湿发外出容易感冒
是真是假:也许是。两年前,科学家将180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人用冷水泡脚弄湿,结果该组人患感冒的风险增加两倍。
专家新解:也不必过于害怕,外出前洗头还是可以的。但在流感季节到来之前要打疫苗,未雨绸缪。
9、吃菠菜肌肉壮,因为菠菜富含铁
是真是假:只有部分道理。肌肉固然需要一些铁来产生能量,但多吃蛋白质更能练出肌肉。
专家新解:与菠菜相比,肉是铁的更好来源。牛肉、鸡肉内含有的铁元素可以吸收15%—35%,但菠菜中的铁元素只能吸收2%—20%。
10、卧床休息有助缓解背痛
是真是假:这只适用于背部剧痛的情况。除此之外,卧床休息对保持肌肉健康和骨密度并无好处。
专家新解:新研究显示,起床走动可加快恢复健康,而且有氧运动可以产生缓解疼痛的化学物质。因此,步行、游泳和踩脚踏车都是不错的选择。
11、掰响指关节会得关节炎
是真是假:恐怕不会。关节炎是关节内发炎,由基因、肥胖或者运动受伤等因素所致。
专家新解:虽然不会导致关节炎,但并不明智,常这样做会损伤肌腱。
小编导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贞元十六(公元800)年考中进士后,长期为官,政绩卓著;写诗作文不辍,留下一部七十一卷的……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贞元十六(公元800)年考中进士后,长期为官,政绩卓著;写诗作文不辍,留下一部七十一卷的《长庆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有一部分吟咏心性修养即养生的诗,至今读来仍有浓厚兴味和启迪作用。
白氏养生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养心。他在《病中五绝句》之四中写道:“身是医王心是药,不劳和扁到门前。”至于如何养心,白氏突出一个“乐”字。无论在任何境遇下,他都能找出“乐”的理由。升迁,他乐;贬谪,亦乐;富有,他乐;贫穷,亦乐。然则何时而忧耶?除了国家、民众的灾难及亲友死伤之事,就个人遭遇而言,几乎无事不乐。
白氏四十二岁时,曾由朝廷大员,一度赋闲,退居渭上。此时正值壮年,英姿勃发,壮志凌云,但却无事可做。一般人受此打击,往往郁郁寡欢,甚至众病丛生。然而白氏却乐在心里。他找来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诗集,反复吟诵,并仿其体,作诗十六首以自娱。在第九首中写道。
原生衣百结,颜子食一簟。欢然乐其志,有以忘饥寒。
今我何人哉?德不及先贤。衣食幸相属,胡为不自安?
况此清渭曲,居处安且闲。榆柳百余树,茅茨十数间。
寒负檐下日,热濯涧底泉。日出犹未起,日入已复眠。
西风满村巷,清凉八月天。但有鸡犬声,不闻车马喧。
时倾一樽酒,坐望东南山。稚侄初学步,牵衣戏我前。
即此自可乐,庶几颜与原!
白氏此诗透露了他身处逆境而能自乐的一个秘密,即与先贤比较。颜回和原宪是孔子的弟子,是著名的安贫乐道者。《论语·雍也》记孔子赞扬颜回,曰:“贤哉,回也!一簟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原宪隐居于卫国,住在藜藿穷阎之中,摄敝衣会见来访的时为卫相的老同学子贡,而不以为耻。与他们一比,白氏自觉境况好得多,没有理由不乐。
白氏不仅与先贤比,还与当时的农民比。他四十九岁时由地方赴京城长安任职,途中宿于一个老农家中。看到这个老农“岁种一顷田,春驱两黄犊。于中甚安适,此外无营欲。”白氏不禁感慨:“众人爱金玉,众口爱酒肉,何如此溪翁,饮瓢亦自足。”他曾在一首《知足吟》中写道:不种一垄田,仓中有余粟。不采一株桑,箱中有余服。
官闲离忧患,身泰无羁束。中人百户税,宾客一年禄。
樽中不乏酒,篱下仍多菊。是物皆有余,非心无所欲。
吟君未贫作,同歌知足曲。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
诗中的“君”指友人催十八。催氏未贫时也写过类似的诗,白氏以此和之。作为朝廷官员,再贫也贫不到哪里去,与劳苦农民相比,应当感到极大满足。在当时,这是难能可贵的思想,也是白氏“知足常乐”的重要原因。
白氏在权位和物质生活方面,一贯向下比而不是向上比。他在晚年曾写过一首《狂言示诸侄》,把自己与一般人进行对比,所以越比越乐:世欺不识字,我忝攻文笔。世欺不得官,我忝居班秩。
人老多疾病,我今幸无疾。人老多忧累,我今婚嫁毕。
心安不转移,身泰无牵率。所以十年来,形神闲且逸。
况当垂老岁,所要无多物。一裘暖过冬,一饭饱终日。
勿言舍宅小,不过寝一室。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匹。
如我优幸身,人中十有七。如我知足心,人中百无一。
傍观愚亦见,当己贤多失。不敢论他人,狂言示诸侄。
按照此诗所言,白氏在识字、作文、得官、无疾、(子女)婚嫁、心安、神逸等方面均优于一般人,所以“乐”在心中。但像他这样的物质生活水平,“人中十有七”,而像他这样的“知足心”,“人中百无一”。可见,能如此比较的人,是很少的。故自谦为“狂言”,只对子侄小辈们说说。
现代有人把此类比较讥之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是错误的。一般知识分子,特别是公务员,能在生活上向下比较,是一种难得的思想境界。达到这一境界,就可以愉快地避免许多错误乃至犯罪。何乐而不为?
越到老年,白氏“知足”而“乐”的心情益发突出。一般官吏往往难过“致仕(退休)”关,很不适应无权、年老、少俸禄甚至无俸禄的生活。而白氏五十八岁时就主动“致仕”,此后在简朴的生活中快乐地度过十七年,于七十五岁时逝世,享有当时平均寿命的两倍。其长寿的关键就是“心乐”。他很满足致仕后的清闲生活。
他在《春日闲居三首》中说:“陶云爱吾庐,吾亦爱吾屋。屋中有琴书,聊以慰幽独。”“饱竟快搔爬,筋骸无检束。岂徒畅肢体,兼欲遗耳目。”“圣人(孔子)不得所,慨然叹时命。”“得所仍得时,吾生一何幸!”“问我逸如何?闲居多兴味。问我乐如何?闲官少忧累。又问俸厚薄?百千随月至。又问年几何?七十行欠二。
所得皆过望,省躬良可愧”“设自为化工(造物者),优饶只如是。安得不歌咏,默默受天赐。”在《夏日闲放》中说:“资身既给足,长物徒烦费。若比簟瓢人,吾今太富贵!”有了这样的心态,怎能不乐!在《斋居偶作》中说:“知足安生理,悠闲乐性场。”“不须忧老病,心是自医王。””有了“心”这个“自医王”,即使患病,也不在乎。在《足疾》一诗中,则表现了他的旷达:“幸有眼前衣食在,兼无身后子孙忧。
应须学取陶彭泽(渊明),但委心形任去留。”他对待疾病的态度是:既来之则安之,不必为之忧心忡忡。在《自咏老身示诸家属》一诗中,对自己的现状非常满意,并愉快地安排了后事:“寿及七十五,俸霑五十千。夫妻偕老日,甥侄聚居年。”“走笔还诗债,抽衣当药钱。支分闲事了,爬背向阳眠。”直到最后,仍然胸无块垒,乐而无忧。真是人如其字:“乐天”。
他与同时另一位大诗人刘禹锡(字梦得),晚年定居于洛阳,经常聚会,结伴游览,相互唱和,其乐无穷。他六十六岁时写过一首七律《赠梦得》:年颜老少与君同,眼未全昏耳未聋。放歌卧为春日伴,趁欢行入少年丛。
寻花借马烦川守,弄水偷船恼令公。闻道洛阳人尽怪,呼为刘白二狂翁。
白氏晚年乐而有伴,这个“伴”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乐天派。所以两乐相加,更是“不亦悦乎”。两位老人像少年一样结伴游乐,被人呼为“刘白二狂翁”,可见其心境是何等愉快!。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三月,他组织了一次“九老会”。其中最长者李元爽,年一百三十六岁;次为僧如满,九十五岁。白氏最年轻,七十三岁。平均九十点三岁。一千多年来传为佳话。
现代人们谈养生,具体做法不必仿效古人。但很有必要向这些古人学习“心乐”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