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养生人群 >> 女性保健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女人慎补血 6误区需避免
2012-09-11阅读:9378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补血是女人保持身体健康面色红润的关键,但是女性补血需谨慎避免陷入补血误区。那么,女人吃什么补血?日常生活中的补血方案有哪些?

误区1:蔬菜水果无益补铁

许多人不晓得多吃蔬菜、水果对补铁也是有好处的。这是因为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柠檬酸及苹果酸,这类有机酸可与铁形成络合物,从而增加铁在肠道内的溶解度,有利于铁的吸收。

误区2:咖啡与茶多喝无妨

对女性来说,过量嗜饮咖啡与茶,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这是因为茶叶中的鞣酸和咖啡中的多酚类物质,可与铁形成难以溶解的盐类,抑制铁质吸收。

因此,女性饮用咖啡和茶应该适可而止,一天一两杯足。

误区3:贫血好转得停服铁剂

贫血者根据医生指示,服用铁剂,看到贫血情况改善或稳定后,即停止服用,这也是错误的做法。这会造成贫血情况再次出现的后果。

正确的方法是服用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直到贫血症稳定后,再继续服用铁剂6至8周,以补充体内的储存铁。

误区4:多吃肉对身体不好

一些女性对一般广告中宣传的肉食损害健康产生误导,只注重植物性食品的保健功效,导致富含铁元素的动物性食品摄入过少。

实际上,动物性食物不仅含铁丰富,其吸收率也高,达25%。而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元素受食物中所含的植酸盐、草酸盐等的干扰,吸收率很低,约为3%。

因此,忌肉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在平日饮食中,蔬果与肉类的摄取应均衡

误区5:蛋、奶对贫血者多补益

牛奶够营养,但是含铁量很低,人体吸收率只有10%。例如用牛奶喂养的婴幼儿,如果父母忽视添加辅食,常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蛋黄补铁好,蛋黄含铁量虽较高,但其铁的吸收率仅为3%,并非补铁佳品。鸡蛋中的某些蛋白质,会抑制身体吸收铁质。

因此,这两种女人常吃的食品,虽营养丰富,但要依赖它们来补充铁质则不足取。然而,动物肝脏不仅含铁量高、且吸收率达30%以上,适合补铁用途。

误区6:红糖补血效果好

民间一直流行红糖水可以补血的说法,女性在月经期以及产妇分娩后,都经常喝红糖水来补血。然而专家指出,红糖水并没有民间传说的补血等神奇功效。

专家表示,红糖并没有人们传说中的“益气养血”、“促进子宫收缩,排出产后宫腔内淤血,促使子宫早日复原”等神奇功效,事实上红糖并没有补血的有效成分,而且红糖提纯不够,里面还可能含有杂质。

女士补血六方案

1、食物进补

通过饮食来补血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平时可常吃补血食物,如菠菜、花生、莲藕、黑木耳、鸡肉、猪肉、羊肉、海参等;水果可选用桑椹、葡萄、红枣、桂圆等。这里推荐一款偏方——补血甜汤。

【原料】水发黑木耳50克,花生50克,红枣15枚,山药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把原料洗净放入沙锅,加适量的水,炖煮2小时左右即可。

【用法】每天喝一大碗,坚持1周就能有明显的效果。

2、药膳帮忙

常用的补血中药有当归、熟地、川芎、白芍、阿胶等,可用这些中药和补血的食物一起做成可口的药膳,如当归羊肉汤、四物鸡汤等,均有很好的养血效果。

3、按摩四大补血穴位

每天花15分钟按摩补血四大穴位,能辅助调节血虚。这四个穴位分别是关元穴(脐下约1.5寸处)、气海穴(肚脐下方约3寸处)、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1横指处),三阴交穴(下肢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处)。

【专家叮咛】

⑴由于血虚时常伴有气虚存在,因此,在选用补药时还应适当加些补气药物,如黄芪、党参、鹿茸、甘草等。这样可增强补血药的效果。

⑵中医诊断的“血虚证”中有一部分是贫血患者,但不一定被诊断为“血虚证”的人都出现贫血的化验指标。

⑶补血期间要注意控制脂肪摄入,因为补血的营养成分在油脂成分少的情况下好吸收。少吃辛辣刺激、过冷和过热的食物,以保养脾胃,促进吸收。

总结:女人在生活中也会采取些补血措施,但是很多都是效果不大,一些错误观念导致补血功夫白费。那么,以上小编准备的女士以上知道教你如何补血来学习下吧。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