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从乔布斯发布的苹果产品以来,全球进入了触屏时代,如今ipad、iphone称为了大人小孩的掌上玩具。医生提醒各位家长,由于小孩视觉系统发育还不成熟,因此常见玩电子产品容易产生眼睛疲劳,如不注意就可能诱发视力下降。
iPad诱发小儿“四眼”
网上出现了一条题为“iPad成儿童视力第一杀手”的微博,微博称“4岁宝宝近视200度,小朋友视力从1.0降到0.5,眼科诊室外孩子排排坐……他们是iPad控,切水果、读童话、看动画离不开iPad,遭遇了视力‘毒苹果’。”
一个寒假,1.0的视力降到了0.5
一年级的学生上学期末考到了“三好学生”,喜出望外的爸爸给孩子买了一台iPad作为奖励。整个寒假孩子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都抱着这个新鲜玩意儿,就连上厕所的工夫也要带着,成了一个标准的“iPad控”。“寒假里我们还提醒过他,让他注意保护视力,可他也就是象征性的放下,趁着我们不注意,又偷偷开始玩。”小宇的妈妈告诉记者。临近开学时,小宇开始向妈妈念叨“眼睛疼”。妈妈赶紧带儿子到南医大二附院查眼睛。就连到医院检查时,小宇还不忘要带着iPad。检查结果非常意外,小宇原先1.0的视力,一下降到了0.5,不得不需要靠戴100多度的眼镜来矫正视力。
长期疲劳,孩子比成人更容易近视
刚出生的时候,孩子眼睛的眼轴比较短,而角膜的弯曲度比较大,这种生理结构使得孩子在6-7岁以前,眼睛都是这种远视的状态。在6-7岁以前,如果孩子用眼常常疲劳,眼睛超负荷工作,那么远视状态结束的时间可能会提前,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加上小孩视觉系统发育还不成熟,控制眼睛闭合的肌肉和控制瞳孔的收缩能力不如成年人,这样更容易比成年人产生视觉疲劳,这种疲劳的积累极易让孩子发生近视。
iPad的LED的背光源,会使得iPad2的亮度更高,瞳孔会不断进行收缩来适应光源的变化。调节瞳孔的睫状肌会一直保持紧张状态。同时,由于电子屏幕的不断闪烁,眼睛的睫状肌必须频繁运动。睫状肌长时间得不到松弛,高度紧张,使晶状体过度屈曲,增加屈光度,时间一长可导致睫状肌痉挛,造成调节性近视。
小孩使用iPad每天不超过1小时
尽量让年龄较小的孩子不要接触iPad之类的电子产品,大一些的孩子在玩的同时一定要限定时间,每次半小时,每天不超过1小时。
“iPad控”最好将电子产品的亮度调节到感觉较舒适的程度,比如调节出相对电子产品的光稍弱一些的背景光。除了亮度之外,使用电子产品的距离和持续时间也要控制,使用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保持40-60厘米左右是比较合适的阅读距离,看电视时则最好距离3米以上。另外,要督促孩子交替望远望近,比方让孩子手里拿个尺子或铅笔,先看窗外远处的一个物体几秒钟,再收回目光看举在手里的东西几秒钟。这样交替地看远处和近处,可以使睫状肌和晶状体处于活跃状态。
“切水果”切出“触屏指”
随着苹果手机的问世及IPAD的出现,不少人成为“触屏控”,手指一触碰便可上网、玩游戏。在晋江青阳开店的庄小姐就是其中一位,半年前,她买了一部触屏手机,开店闲暇时,为了打发时间,用手机上网、用手机玩“切水果”游戏成了她的最爱。随着拇指在手机屏幕上不断滑动,庄小姐“切水果”的功力不断加深,在几个女伴中她的“切水果”游戏分数还无人能及,同伴们戏谑地说:“如果切水果游戏有世界锦标赛的话,我们的庄小姐一定能成为世界冠军!”
谁知,近段时间,庄小姐的右拇指根部出现了疼痛,她觉得可能是自己不注意扭伤了手指,就买来芬必得服用,刚开始吃药后疼痛能稍缓解,可最近吃药也不管用了,还出现了右拇指屈伸困难,甚至拇指在屈曲后不能主动伸直,必须要用另一手帮助拉一下才能伸直,而且,手指伸直后要想再屈曲,同样也很困难。原来灵动的手指现在出了什么问题了呢?
庄小姐去医院骨科找医生检查,医生听了病情叙述,又对庄小姐的拇指进行了检查,十分肯定地告诉她:“你的手指毛病,就是因为你过分地操作触屏手机引起的!”
“啊,玩‘切水果’游戏,还能玩出病来?”庄小姐纳闷了。
医生详细地给庄小姐解释了她的病情:这种病叫拇指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通俗的叫法是“扳机指”,现在也有人叫“触屏指”。具体就是指我们的手指有一些肌腱,肌腱的屈伸会拉动手指关节活动,肌腱外面有一层腱鞘,它将肌腱包裹在里面,肌腱和腱鞘的关系就有些类似电线:肌腱是电线中的铜芯,腱鞘就是铜芯外面的塑料皮。正常情况下,腱鞘内是有足够的空间让肌腱在中间自如地滑动,这时,关节活动自如,没有疼痛。
在疾病的早期,主要的病理表现是以腱鞘水肿为主,到了后期,腱鞘就容易出现肥厚、增生,就出现了腱鞘纤维性的狭窄,这时手指活动时不仅是出现疼痛,还因为肌腱不能通过腱鞘的狭窄部而出现手指屈伸困难,如果用另一手来帮助拉一下,肌腱会突然通过腱鞘的狭窄部而发出弹响声,这也就是扳机指命名的由来。
儿童睡眠打鼾不可忽视
跟大人一样,小孩睡觉也会打鼾。老人说,小孩打鼾说明孩子玩累了,睡得香,睡得熟,不必大惊小怪。真是这样吗
儿童睡眠打鼾是一种病,它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
儿童打鼾的原因
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炎、鼻息肉等疾病都可以引发儿童打鼾,其中腺样体肥大是引起儿童打鼾的常见原因之一。
腺样体是位于鼻腔后面鼻咽腔顶上的一团淋巴组织,它和扁桃体一样,担负着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
2~7岁是儿童淋巴组织快速增生的阶段。有的孩子腺样体过度增生导致呼吸道狭窄,影响通气,进而诱发呼吸道的感染。反复感染又刺激了腺样体进一步增生,堵塞后鼻孔,造成鼻部呼吸不畅。孩子张口呼吸以保证呼吸通畅,气流通过咽腔时,震动软腭或悬雍垂,就会出现鼾声。
腺样体肥大的临床表现
肥大的腺样体不同程度地阻塞和压迫咽鼓管,可以引起鼻炎、鼻窦炎、中耳炎等疾病。腺样体慢性炎症产生的分泌物不断刺激咽喉及气管黏膜,引起咽部不适、阵咳等症状。由于患儿长期呼吸不畅,容易导致营养发育障碍、反射性神经症状等全身情况。患儿可表现出体格发育差、睡眠多梦、易惊醒、夜间磨牙、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倦、性情暴躁等。另外,长期的呼吸不畅、张口呼吸,可影响面部头型发育,出现典型的腺样体面容,也就是鼻子向上翘、鼻孔冲天、上面牙齿分开、下颌小。
由此可见,腺样体肥大的危害较多。当父母发现孩子睡觉时打鼾时,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诊治。
儿童鼾症的诊断和治疗
儿童鼾症诊断并不难,用鼻内镜或鼻咽纤维镜检查鼻咽部即可发现腺样体是否肥大,部分患儿需做睡眠监测,了解睡眠时的呼吸情况及血氧饱和度。
一旦明确诊断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治疗手段有很多,如腺样体增生堵塞后鼻孔的2/3,需通过手术切除,即全麻后在内窥镜的直视下切除腺样体淋巴组织,让鼻腔、鼻咽通气正常。
结语:家长在生活中,应该严格控制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时间,同时成年朋友也应该注意,长时间用眼过后,应该对望望绿色植物,做做眼保健操,缓解眼睛疲劳,预防近视。
导读:孩子的对性的好奇其实与生俱来,孩子喜欢偷窥大人洗澡的时间可以贯穿每个年龄阶段。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举动和性好奇心理,家长怎样做才能扭转他们的行为和解开他们心中的性疑问呢?
年少的孩子总是难免会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但正是这些看似不太起眼的错误,也许就害了孩子的一生呢!
13岁的男孩小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小凡到英语老师家一对一补课,英语老师是个未婚的年轻女人。补课结束的时候,正在收拾书包的小凡发现老师在上卫生间,于是小凡抑制不住好奇与冲动,从门缝偷看了老师小便,结果被老师发现了。年轻的女老师不懂得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也缺乏处理这种事情的经验,情急之下大骂小凡是流氓,并立即打电话叫小凡的妈妈过来,还威胁小凡要将这事报告学校,让小凡名誉扫地。当时的小凡已经惊吓得说不出话来,脸红一阵白一阵。妈妈赶到老师家里后,又对小凡一番大骂,以解老师的羞愤情绪。虽然经过妈妈的努力,老师最后从保护孩子的角度出发,没有再追究这事,但从此小凡整个人完全变了。曾经成绩优异的小凡上课走神,完不成作业。事情发生几个月后妈妈在小凡床垫下发现了很多色情影碟和色情书籍,妈妈如坠深渊,近乎崩溃。事情发生一年以后,小凡被妈妈送到了另一个城市的亲戚家。远离妈妈的日子,他对网络上的色情图片和电影更加痴迷,经常躲在自己的房间一边看色情画报、电影,一边手淫,不愿意到学校上课。亲戚对小凡的管教也已陷入困境。
小凡的父母离异,两岁后一直跟着妈妈生活,妈妈对小凡寄予厚望,各方面要求都很严格,至今未婚也是为了儿子。小凡在3岁多的时候,就曾经哭闹着要看妈妈洗澡、换衣服、上卫生间。妈妈一概拒绝了,因为妈妈认为男孩看过女人的身体,容易学坏。对于孩子提出的性问题,妈妈也不予回答,妈妈一直认为在这方面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也是非常正确的。
在与小凡的谈话中,他告诉我,他就是想看看女人的性器官与男人有什么不一样,女人没有鸡鸡怎样小便,所以他才会偷看老师小便。如果孩子在童年的时候,了解成人身体的欲望被严厉制止,这个被压制的欲望会在青春期再度出现,青春期孩子偷看成人上洗手间与6岁前儿童偷看的性质就完全改变了。
(一)
儿子11岁,在我洗澡时总会若无其事地进浴室来小便,浴室门锁不住。我曾经跟他说过的,你现在大了,妈妈洗澡时不要再进来了,爸爸也曾经说过男女有别的,可儿子来了一句“我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
父母的错误在于用说教代替了教育,而不是用行为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隐私。及时修好浴室的门锁,洗澡的时候锁好门,不让儿子随意进出,这种具体的行为才是有效的教育。过度满足儿子对母亲裸体的兴趣,妈妈的裸体成为青春期儿子性满足的对象,导致孩子性心理发展的滞后。
(二)
小女9岁。我(孩子的爸爸)洗澡或者换衣服的时候,她会有意地看,我只好把门关上,她就拉开窗帘看,对门邻居的小男孩来玩,小男孩到厕所小便,这时她也会故意去小便。我教育她,男女有别,不要一块到厕所,她只是答应而已。我看过你的书,你说要让她看,满足她的好奇心,我想现在有些困难。我从小受的教育和我们的文化传统,让我在她的面前暴露我的裸体,我没有这个勇气。我该怎么教育她呢?
需改变的应该是这位父亲,如果孩子到了9岁还对爸爸的身体表示出兴趣,爸爸在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后,坦然地让女儿看一次自己的身体,回答女儿提出的相关问题,帮助女儿弥补上这个心理发展需求。
如果父亲实在无法让孩子看自己的身体,那么,父亲可以利用《成长与性》上的图片,与女儿一起交流男性身体的知识,交流中父亲把握的原则是:女儿问什么,父亲就解答什么。
(三)
儿子7岁,一直和我(爸爸)与妹妹一起洗澡,三个人一起洗澡非常开心。哥哥和妹妹一起玩水,有两次哥哥让妹妹揪他的小鸡鸡,揪一下两人都哈哈大笑,当一个有趣的游戏来玩,哥哥也用手摸摸妹妹的阴部,我制止了他,告诉他,男孩子不可以摸女孩子那儿。这样洗澡是不是对男孩子不好?
7岁男孩不适合和妹妹一起洗澡了,父母可以让孩子们穿上游泳裤和游泳衣玩水,等玩水的愿望满足后,再分别洗澡。
(四)
7岁的儿子很可爱,老婆洗澡时也和他一块洗,她经常一边蹲着,一边给儿子往身上打香皂,她那关键部位总被儿子看得一清二楚,洗澡时儿子不老实,还拍打她屁股,我觉得她这样做不好,可她却说:我这样做是对儿子的性教育,当今科学家都是这么说的,为了能让小男孩不为这些所困惑,可以和妈妈一起洗澡,好让他提前知道女人是什么样。
这位妈妈误解了性教育,以为在孩子面前随意暴露身体就是性教育了。性教育是指我们按照孩子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来帮助完成其发展任务。 4岁前应该满足孩子与父母一起洗澡的要求, 4~5岁后,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隐私规则和人际界限。所以,7岁的男孩不适合与妈妈一起洗澡了。
(五)
儿子9岁,我也知道应该让孩子自己洗澡了,但我们不帮孩子洗澡,孩子能够洗干净吗,我担心他自己洗不干净,所以,现在我还在帮他洗,心里也很矛盾,该怎么做呢?
给妈妈的建议:
“授人以渔”和“授人以鱼”,妈妈做什么样的选择,考验着妈妈育儿的智慧。如果妈妈担心9岁的孩子洗澡不能够洗干净,妈妈完全可以教给孩子洗澡的正确方法,让孩子学会后自己独立洗澡。
如果一个9岁的孩子连自己洗澡这件事情都不被成人信任,在孩子的心里自己还能够做好什么事情呢?作为父母,我们要相信孩子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孩子就一定能够做好,孩子的自信来自父母的信任!
结束语
孩子一出生,他就开始了对自己认知、感觉、情感和心理的整合,从而发展自己的同一性。对自己种族、职业、宗教、性等方面的价值和文化传统的个人确认感构成了一个人的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包括很多方面:种族同一性、职业同一性、宗教同一性、性的同一性……每一种同一性的铸造都要经历一个发展的过程,前期的铸造成为后一个阶段铸造同一性的基础。在性的同一性铸造过程中,孩子经历的每一个性发展阶段都朝着认同和接纳自己的“性”,发展自己的性能力的方向行进着。
孩子从幼儿时对性别的认知到青春期悦纳自己的性别,从幼年时对生殖器的认识到青春期对身体第二性征的接纳,从幼年时刺激口唇、肛门、乳头、肚脐获得性感觉到青春期以生殖器统治性感觉,从幼年时的恋父恋母到青春期的异性亲密关系,从幼年时性活动不回避他人到青春期性道德成熟……性的同一性发展日渐成熟。
孩子的性发展受孩子的认知发展、与父母的关系、家庭外的经验和更大的文化背景的影响,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项出现问题,都足以改变孩子性发展的方向,使孩子的性发展偏离正常的轨迹。作为父母,我们一时不能够改变社会大环境,但我们能够做到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每一个阶段的发展。
《善解童贞1》和《善解童贞2》是帮助父母理解0~13岁孩子性发展规律的书,旨在使父母更好地帮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完成性发展任务,孩子在0~13岁形成的健康性价值观,成为孩子14岁后的性同一性铸造的“基础模型”。如果0~13岁阶段的性发展受挫,会导致“基础模型”不健康状态,帮助青春期中期和青春期后期的孩子清理模型中的“垃圾”将是一份艰巨的工程,由此,加大了青春期中后期孩子性教育的难度。ぴ诒臼橹校对于孩子性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我讲解了帮助和应对的原则,每一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家庭文化,父母的教育智慧和与孩子的交流模式也不尽相同,因而帮助孩子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父母在处理问题时,只要不偏离最基本的原则——接纳、尊重和帮助孩子建构健康的性心理,就不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虽然说应该处于关爱宝宝的心理,对其进行理性的引导,但是也一定要理解到问题的严重性,不可调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