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Diān Ròu Bànɡ
【来源】
药材基源:为肉座菌科真菌滇肉棒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dostroma yunnanensis M.Zang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采摘后烘干,研末,过筛,备用。
【原形态】子座直立,不规则双分叉。橙黄色、土褐色,高8-14cm,粗0.5-1cm,头部棒状,内部乳白色,较坚实。柄圆柱状。子囊壳表面稍突,埋生于子座内,卵圆形,(120-200)μm×(75-124)μm,孔口长约40μm。子囊圆柱状,(62-75)μm×(3.8-5)μm,具短柄;子囊孢子16个,单行排列,圆形或近方形,无色、壁表光滑,(5.5-10)μm×(3.5-4.5)μm。侧丝透明,丝状弯曲,长于子囊,囊层基白色,为拟薄壁组织。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混交林中地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等地。
【性状】
1.性状鉴别 子座呈不规则二歧分枝,长8-14cm,直径5-10mm,头部棒状,基部有柄。表面橙黄色或土褐色。质较坚实。断面外层橙黄色或土褐色,余为乳白色。
2.显微鉴别 子座横切面:子囊壳卵圆形,长120-200μm,直径75-124μm,内有多数子囊及侧丝。子囊圆柱形,长62-75μm,直径3.8-5μm,具短柄;子囊孢子16个,单列,圆形或近方形。侧丝略长于子囊。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止血。主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撒敷。
【摘录】《中华本草》
【出处】出自《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Chǔ Tóu Hónɡ
【英文名】all-grass of Nepal Fleshspike
【别名】风樻斗草、卫环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楮头红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rcopyamis nepalensis Wal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碎晒干。
【原形态】直立草本,高10-30cm。茎四棱形,肉质,无毛。叶对生;叶柄长0.8-2.8cm,具狭翅;叶片膜质,广卵形或卵形,长2-10cm ,宽1-4.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或近圆形,微下延,边缘具细锯齿,叶面被疏糙伏毛,背面被微柔毛或几无毛;基出脉3-5。聚伞花序,生地分枝顶端,有花1-3朵,基部具叶状苞片2;花梗长2-6mm,四棱形,棱上有狭翅,裂片4,顶端平截,偏斜,另一侧具小尖头,长约7mm;雄蕊8,等长,花丝向下渐宽,花药长为花丝的1/2,药隔基部下延成极短的距或微突起,上弯;子房下位,4室,顶端具膜质冠,冠缘浅波状,微4裂。蒴果杯形,具4棱,膜质冠伸出萼1倍,宿存萼及裂片与花时同。花期8-10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3200m的密林下阴湿的地方或溪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西、福建、湖北、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全草多干燥皱缩,长约15cm。茎四棱形,直径1-2mm,无毛,表皮红色或棕色,偶有折色斑点。叶对生,多皱缩破碎,黄色或黄绿色,椭圆形或狭卵形,长2.0-6.1cm,宽1.0-3.3cm,基产浅心形,边缘细齿及缘毛。聚伞花序顶生,花紫色,直径约1.5cm;萼筒杯状,4裂片。气微,味酸。
【性味】味苦;甘;性微寒
【归经】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利湿解毒。主肺热咳嗽;头目眩晕;耳鸣;耳聋;日赤羞明;肝炎;风湿痹痛;跌打伤肿;蛇头疔;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四川中药志》:清肺热,祛 肝火,治风湿痹痛、耳鸣、耳聋及目雾羞明。
【摘录】《中华本草》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拼音名】Huǒ Yānɡ Lè Yè
【英文名】Leaf of Ancients Euphorbia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金刚纂Euphorbia antiquorum L.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phorbia antiquorum L.
采收和储藏:随用随采。
【原形态】金刚纂 灌木,高达1m。含白色乳汁;分枝圆柱状或具不明显的3-6棱,小枝肉质,绿色,扁平或有3-5个肥厚的翅,翅的凹陷处有一对利刺。单叶互生;具短柄;托叶皮刺状,坚硬;叶片肉质,倒卵形,卵状长圆形至匙形,长4-6cm,宽1.5-2cm,先端钝圆有小尖头,基部渐狭,两面光滑无毛。杯状聚伞花序,每3枚簇生或单生,总花梗短而粗壮,长约4mm;总苞半球形,直径约1cm,黄色,5浅裂,裂片边缘撕裂;雌雄花同生于总苞内;雄花多数,有一具柄雄蕊,鳞片倒披针形,边缘撕裂,中部以下合生;腺体4枚,2唇形,下唇大,宽倒卵形,无花瓣状附属物;雌花无柄,生于总苞中央,仅有一个3室的上位子房,花柱分离,基部多少合生,先端2裂。蒴果球形,光滑无毛,直径约1cm,分果爿稍压扁。花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村舍附近或园地,多栽培作观赏或绿篱。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叶对生,托叶野硬刺状,成对宿存;叶片倒卵形、卵状长园形或匙形,长4-6cm,宽1.45-2cm,先端圆,有小尖。气微,味苦涩。
【性味】味苦;辛;微酸;性寒;有毒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泻热导滞;活血解毒。主热滞泄泻;痢疾;痧秽吐泻转筋;跌打瘀积;乳痈;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去净乳汁,加米共炒焦,煎汤,3-6g。外用:适量,捣烂加热敷;或调敷。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能去毒,治热滞泻。
2.《本草求原》:解毒,洗骨痛,焙热治无名肿毒。
3.《岭南采药录》:治泄泻。跌打积瘀而大小便不通,取其叶切细,和生米炒至米黄色为度,随下酒煮之,饮其酒即下瘀血。
4.《福建中草药》:拔脓攻毒。
【摘录】《中华本草》
【拼音名】Cuì Gǔ Fēnɡ
【别名】鸡白柴、茶条树、万把刀、碎骨风、吊钟花、羊脆骨
【来源】
药材基源:为铁青树科植物青皮木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hoepfia jasminodora Sieb.et Zucc.[Schoepfiopsis jasminodora (Sieb.et Zucc.) Miers]
采收和储藏:根及树皮全年均可采收,切片,晒干。夏、秋季采集叶,鲜用或晒干。全株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原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4m。树皮灰褐色;具短枝,新枝自去年生短枝上抽出,嫩时红色,老枝灰褐色。叶互生;叶柄长2-3mm,红色;叶片纸质,卵形或长卵形,长3.5-7cm,宽2-4.5cm,先端近尾状或长尖,基部圆形,稀微凹或宽楔形,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干后上面黑色,下面淡黄褐色;侧脉4-5对,略呈红色。花无梗,2-9朵排成穗状花序状的螺旋状聚伞花序,总花梗长1-2.5cm,红色,果时可增长至4-5cm;花萼筒杯状,有4-5枚小萼齿;花冠钟形或宽钟形,白色或淡黄色,先端具4-5枚小裂齿,外卷,雄蕊4-5,着生于花冠管上,花冠的雄蕊下部各具1束短毛;子房半埋在花盘中,下部3室、上部1室;柱头伸出花冠管外。坚果椭圆形或长圆形,成熟时几全部为增大成壶状的萼筒所包围,增大的萼筒外部紫红色,基部为略膨大的基座所承托。花叶同放。花期3-5月,果期4-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2600m的山谷、沟边、山坡、路旁的密林或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性味】甘;微涩;性平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散瘀止痛。主风湿痹痛;腰痛;产后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外用:鲜叶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出处】《新疆中草药手册》
【拼音名】è Guǒ Xiānɡ Rú
【别名】香薷(《新疆中草药手册》),土香薷(《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萼果香蒲的全草。夏、秋花初开时采割,阴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全株有香气。茎直立或倾斜,四棱形,被柔毛。叶对生;具柄;叶片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先端尖或钝,边缘有锯齿,基部渐狭,两面均被短柔毛,下面具黄褐色油点。穗状花序顶生,圆柱状;花小,淡紫红色;苞片椭圆形;萼钟形,5齿裂,具柔毛;花冠4裂,具柔毛;雄蕊4,其中2枚突出。小坚果长椭圆形,长约2毫米。花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河谷、田边、溪旁等较潮湿处。分布新疆、陕西、甘肃、西藏等地。
【性味】《新疆中草药手册》:味辛,性微温,无毒。
【功能主治】
①《新疆中草药手册》:发汗,解暑,利湿,行水。治伤暑感冒,肾炎。
②《西藏常用中草药》:可外用于脓疮及皮肤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附方】
①治伤暑感冒(发热,头重,胸闷,四肢无力,腹泻):香薷三钱,厚朴三钱,白扁豆五钱。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②治肾炎(浮肿,尿少):香薷、白术各二钱。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摘录】《*辞典》
【拼音名】Duō Suì Shí Kē Gēn
【别名】甜茶根
【来源】
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多穗石栎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thocarpus polystachyus (Wall.)Re-hd.[Quercus polystachyus Wall.;Q.litseifolius Hance;Lithocar-pus litseifolius(Hance)Chun]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净,晒干。
【原形态】常绿乔木,高11-15m。小枝幼时淡褐色,老时干后暗褐黑色。叶互生;叶柄长2-2.5cm,基部增粗,常呈暗褐色,有时被灰白色粉霜;叶片革质,长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7-14cm,宽3-4cm,先端急尖或突然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无毛,下面稍带灰白色,侧脉7-10对,支脉纤细,疏离,稍明显,小脉通常不明显。雄花序极少复穗状;雌花3朵一簇,常1朵结实。果序长8-10cm,轴纤细,直径约5mm;壳斗浅盘形,包围坚果基部,直径9-14mm,高3-5mm;鳞状苞片轮状排列,细小,除顶部外与壳斗愈合,被褐黑色绒毛;坚果扁球形,直径1.6-1.8cm,长9-13mm,未成熟时顶部锥尖状,成熟时近平坦,中央有短尖头,基部截平,无毛;果脐深内陷,直径6-8mm。花期5-9月,果期翌年5-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2000m的山地密林中,路边的灌丛中偶见。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
【性味】甘;涩;性平
【功能主治】补肝肾;祛风湿。主肾虚腰痛;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摘录】《中华本草》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拼音名】Chén Jiè Cài Lǔ Zhī
【英文名】Pickled mustard juice for a long time, old pickled mustard juice
【别名】腌芥卤。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芥菜Brassica juncea (L.)Czern. Et Coss.腌芥菜的陈年卤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assica juncea (L.)Czern. Et Coss.
【原形态】
芥菜 一年生草本,高50-150cm。无毛,有时具刺毛,常带粉霜。茎有分枝。基生叶叶柄有小裂片;叶片宽卵形至倒卵形,长15-35cm,宽5-17cm,先端圆钝,不分裂或大头羽裂,边缘有缺刻或齿牙;下部叶较小,边缘有缺刻,有时具圆钝锯齿,不抱茎;上部叶窄被针形至条形,具不明显疏齿或全缘。总状花序花后延长;花淡黄色;花瓣4,鲜黄色,宽椭圆形或宽楔形,长达1.l-1.4cm,先端平截,全缘,基部具爪;雄蕊6,4长2短,长雄蕊长8mm,短雄蕊长6mm;雌蕊1,子房圆柱形,长约lmm,花柱细,柱头头状。长均果条形,长3-5.5cm,具细喙,长6-12mm;果梗长5-15mm。种子近球形,直径l-1.8mm,鲜黄色至黄棕色,少数为暗红棕色,表面具网纹。花期4-5月,果期5-6月。
2.油芥菜 本种特点在于基生叶长圆形或倒卵形,边缘有重锯齿和缺刻。
【生境分布】
1.原产中国,为全国各地栽培的常用蔬菜。
2.原产美洲,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咸;寒
【归经】肺经
【功能主治】清肺利咽;祛痰排脓。主肺痈喘胀;咳痰脓血腥臭;及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炖温,每次30-100ml,日3-4次。
【各家论述】
1.《本经逢原》:陈年咸芥卤治肺痈,吐尽臭痰秽毒即愈,然惟初起未溃者宜之。2.《本草纲目拾遗》:下痰,清热,定嗽。治肺痈喘胀,用陈久色如泉水(者),缓呷之。
3.《随息居饮食谱》:为肺痈、喉证药。
【摘录】《中华本草》
【来源】古柯科古柯Erythroxylum coca Lam.,以叶入药。
【生境分布】广西、云南有栽培。
【性味】涩、微苦,温。
【功能主治】为兴奋剂和强壮剂。用以恢复疲劳,由叶中提制出的古柯碱为局部麻醉药。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Hé Shù Jūn
【别名】薄皮纤孔菌、桂花菌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稀针孔菌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nonotus cuticularis(Bull.ex Fr.)Karst.[Boletus cuticularis Bull.;Polyporus cuticularis(Bull.)Fr.]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去杂质,洗净,晒干。
【原形态】稀针孔菌 子实体韧肉质至革质,侧生无柄,有时覆瓦状。菌盖半圆形至扇形,基部狭窄。(2-10)cm×(3-20)cm,厚3-20mm;盖面红褐色至栗褐色,有短粗的绒毛,渐变为纤毛状或近光滑,往往有环带;边缘暗灰色,薄、锐,常内卷。管口面初期近白色,后与菌盖同色,每1mm间2-5个;管壁薄,后期裂为齿状。刚毛稀少,有时无,褐色,锥形,(13-30)11μm×(5-7)μm。孢子近球形至宽椭圆形,(4-8)μm×(3.5-5.5)μm,黄褐色,光滑。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桦等阔叶树腐木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吉林、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子实体无柄。菌盖扇形或半圆形,基部较窄,长径2-15cm,短径2-8cm,厚3-12mm,表面琥珀褐色或栗色,有同心环带,光滑或有粗毛,边缘薄,内卷,暗灰色。管口面与菌盖表面同色,管口多角形,或有齿裂。质硬。气微,味淡。
【药理作用】对小白鼠肉瘤及艾氏瘤的抑制率分别为90%及100%。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顺气;益神;祛风;抗肿瘤。主胃病;麻风病;肿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
【摘录】《中华本草》
【出处】出自《陕西中草药志》
【拼音名】Fènɡ Wěi Qī
【英文名】Root of Shrubberry Rhodiola
【别名】小丛红景天、凤尾草、凤凰草、香景天
【来源】
药材基源:为景天科植物小丛红景天的全草和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odiola dumulosa (Franch.) S.H.Fu[Sedum dumulosa Franch.]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除去残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或阴干。
【原形态】小丛红景天,多年生草本,高9-20cm,全株无毛。根颈粗壮,有分枝,半木质化。茎直立,多丛生,基部常有残存的老枝和褐色鳞片状叶,叶互生,密集,线形至宽线形,长7-12mm,宽1-2mm,先端急尖,基部无柄,全缘。聚伞状花序,顶生,有4-7花;萼片5,线状披针形,长4-5mm,宽0.7-0.9mm;花瓣5,白色或淡红色,披针状长圆形,长8-11mm,宽2-3mm,先端渐尖,向外弯曲;雄蕊10,2轮,较花瓣短,花药紫色;鳞片5,横长方形;心皮5,卵状长圆形,基部稍合生,柱头短小。蓇葖果,直立或上部稍开展。种子少数,长圆形或狭倒卵形,褐色,有微乳头状突起,具狭翅。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高山向阳山坡岩石上及石隙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湖北、四川等地。
【性状】根头部粗大,其上残存多数丛生的茎基部,断面中空,茎基有芽。根部纺锤形,长6-10cm,径约1-1.5cm,表面凹凸不平,被灰棕色栓皮,片状脱落,脱落处颜色较深,暗棕色至紫棕色。气微,味苦。
【性味】味甘;微苦;性平
【归经】肾;肝经
【功能主治】益肾养肝;调经活血。主劳热骨蒸;干血痨;头晕目眩;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
【摘录】《中华本草》
【出处】出自《江西草药》
【拼音名】Dà Gǒu Wěi Cǎo
【英文名】all-grass of Green Bristlegrass
【别名】谷莠子、狗尾巴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大狗尾草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taria faberii Herrm.
采收和储藏:春、夏、秋三季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大狗尾草,一年生草本。通常具支柱根。秆粗壮而高大,直立或基部膝曲,高50-120cm,径达6mm,光滑无毛。叶鞘松弛,边缘具细纤毛,部分基部叶鞘边缘膜质无毛;叶舌具密集的长1-2mm的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40cm,宽5-20mm,边缘为细锯齿。圆锥花序紧缩成圆柱状,长5-24cm,宽6-13mm(芒除外),下垂;小穗椭圆形,长约3mm,下有1-3枚较粗而直的刚毛,刚毛通常绿色,粗糙,长5-15mm;第1颖长为小穗的1/3-1/2,宽卵形,先端尖,具3脉,第2颖长为小穗的3/4或稍短,少数长为小穗的1/2,具5-7脉;第1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脉,其内稃膜质,长为其1/2-1/3,第2外稃与第1外稃等长,具细横皱纹,成熟后背部隆起;鳞被楔形;花柱基部分离。颖果椭圆形。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田野和荒野。
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对土壤要示不严,宜选肥沃、疏松的夹沙土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法。3-4月播种,直播,按行距约30cm开沟,条播,播后覆一层薄土,浇水。 田间管理 苗出齐后,及时中耕除草,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
【化学成份】种子含脂类达6.6%,脂类中的脂肪酸为: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d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和亚麻酸(linolenic acid),及痕量的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和花生酸(arachidic acid)。甾醇(sterol),甾醇糖甙(sterol glycoside),和单酸甘油酯(monoglyceride)。
【性味】平;甘
【功能主治】清热消疳;祛风止痛。主小儿疳积;风疹;牙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
【摘录】《中华本草》
【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拼音名】Hónɡ Jīnɡ Huánɡ Qín
【英文名】Redstem Skullcap
【别名】多子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红茎黄芩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utellaria yunnanensis Levl
采收和储藏:春季采收,鲜用或是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密生须根;茎高30-35cm,直立或斜倾状,钝四棱形,具槽,常呈粉红色或淡红色,近几无毛或略被短柔毛。叶通常3-4对;叶柄长5-12mm,腹凹背凸,被腺毛及柔毛,常为水红色;叶片长卵形、卵圆形或椭圆状卵圆形,长3-13cm,宽1.5-5.5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圆形,稀为楔形,边缘疏生极不明显的小齿或浅波状或近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或水红色,密生下凹腺点。花对生,排列成顶生或间有少数腋生的长9-15cm的总状花序;总花梗长2.5-3.5mm,与序轴均淡红色,密被微柔毛及具腺柔毛;苞片退化;花萼紫红色,长约2mm,果时增大,长约3mm,外被微柔毛,盾片开展,半圆形,高1.5mm,果时高达4mm;花冠于冠冠筒长1-1.2cm,前方基部曲膝状向上渐增大,冠檐二唇形,上唇盔状,两侧裂片卵圆形;二强雄蕊,花丝扁平,中部以下被纤毛;花盘肥厚,前方呈指状伸长且超过子房;花柱细长,子房光滑。小坚果成熟时暗褐色,三棱状卵圆形,具瘤。花期4月,果期5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林下或山谷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凉血解毒。主眩晕;目亦肿痛;翳障遮睛;肺热咯血;暑热烦渴;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株有清火明目的功能。用于目热、生翳、发热。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沙松果
【来源】麻黄科滇榧子Torreya yunnanensis Cheng et L. K. Fu,以种子入药。
【生境分布】云南。
【功能主治】杀虫,消积,润燥。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