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糖尿病 >> 常见问题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三高,三高的起因
2016-08-16阅读:9798 学员编辑 收藏
一、三高是怎么引起的
二、 三高的症状
三、预防三高的方法

三高是怎么引起的

想要远离“三高”,就得先知道病因。

1、高血压形成的原因

1.1、遗传因素:76%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

1.2、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酒、吸烟、少运动、多久坐、高盐饮食。

1.3、年龄:发病率着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1.4、体重:体重指数BMI≥24kg/m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

2、高血糖形成原因

2.1、遗传因素:糖尿病发病具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易感性。2型糖尿病患者遗传因素占90%以上。

2.2、饮食和肥胖:糖尿病的病因与长期高糖、高脂肪饮食,体力活动少,身体肥胖有关。肥胖的人,脂肪在细胞积聚,降低了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升高。

2.3、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心理压力大以及突然遭受心灵创伤等,会引起一系列胰岛素对抗激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

三高是怎么引起的

3、高血脂的形成原因

3.1、遗传因素:高血脂家族史。

3.2、不良的生活习惯:长期吸烟、喝酒、高糖高脂饮食、不好运动。

由此,可看出,三高的共同起因是由肥胖、遗传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三高的症状

1、高血压的症状

高血压病是当代最常见的流行病之一,早期高血压病人可表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眼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手脚麻木、疲乏无力、易烦躁等症状,这些症状多为高级神经功能失调所致,其轻重与血压增高程度可不一致。

后期血压常持续在较高水平,并伴有脑、心、肾等器官受损的表现。这些器官受损可以是高血压直接损害造成的,也可以是间接地通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产生而造成的。这些器官受损的早期可无症状,最后导致功能障碍,甚至发生衰竭。

2、高血糖的症状

最常见的高血糖症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生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素代谢异常。此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时可以引起全身性疾病,使人致残、致盲,甚至致死。糖尿病的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下降。高血糖病人要注意控制饮食,低糖低盐,加强锻炼,如果过段时间再查血糖还是高,也应考虑用降血糖的药。

3、高血脂的症状

高血脂是指血中胆固醇或甘油三酯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中断。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心脏,就会引起冠心病;发生在脑部会出现脑中风;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如果发生在肾脏,就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发生在下肢,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此外,高血脂可引发高血压、诱发胆结石、胰腺炎,加重肝炎、老年痴呆等疾病。要降血脂可多食用维生素C片、银杏软胶囊、液体钙之类的物质。

预防三高的方法

1、控制饮食:养成规律作息时间,按规律的饮食习惯,每日三餐定时定量,可适当的节制,减轻胰岛负担,切忌不能进行暴饮暴食。

2、选择食物:在食物的选择上要非常慎重,不能马虎随意,要以清淡、低脂低糖、低蛋白的食物为主,尽量要减少甜食或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三高是怎么引起的

3、戒烟戒酒:烟酒也是引发“三高”疾病的一个重大的诱因,其中吸烟会加重动脉硬化、引起血管痉挛等,同时应尽量减少喝酒,喝酒会导致血压升高等到,所以要预防“三高”就得戒烟戒酒。

4、控制体重:如果体重超标就会导致“三高”发病率升高,所以如果你的体重超过正常标准,要实施减肥计划,平时少吃节食,多做一些运动,防范“三高”入侵你的身体。

5、多多运动:运动是增强体质比较简单方法,运动能增强心脑血管的功能、改善供血,对预防高血压、高血脂有很好的作用。如走路、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都很适合。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内容加载中...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