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导致机体脱水及高渗状态
高血糖致使大量葡萄糖随尿排泄,引起渗透性利尿,导致机体脱水,脱水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水分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引起细胞内失水,脑细胞失水可引起脑功能紊乱直至昏迷,临床上称之为“高渗性昏迷”。
1.2、导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高血糖时,病人尿量明显增加,并从尿中带走大量电解质,导致电解质紊乱,由于高血糖病人存在糖的利用障碍,转而通过分解脂肪产生能量,伴随着脂肪分解,酮体生成增加,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3、导致胰岛功能衰竭
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导致胰岛功能衰竭,胰岛素分泌更少,病情进行性恶化。
2.1、导致反跳性高血糖及血糖波动
低血糖会引起反跳性高血糖,进而造成血糖大幅波动,使病情变得难以控制。这是因为在发生低血糖的同时,体内的升糖激素(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等)分泌增加,导致低血糖后血糖反跳性升高 (苏木杰反应),加剧血糖波动。现已证实:血糖波动的危害甚至比持续高血糖有过之而无不及,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2.2、导致精神错乱及昏迷
血糖是机体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尤其是脑组织,其代谢活动所需的能量全部由血中的葡萄糖提供,因此,低血糖对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尤为严重,可使病人出现肢体抽搐、癫痫样发作及精神失常,重者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此外,长期反复发生低血糖,还可造成智力下降及痴呆。
2.3、长时间低血糖可使患者变成植物人
脑组织活动需要依赖源源不绝的血糖供应,因此长期反复的低血糖发作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引起病人性格改变、智力下降、痴呆等,严重的可成为植物人。
3.1、所使用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剂量不够。
3.2、运动量明显减少,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3.3、摄食过多甜食或含糖饮料。
3.4、过度肥胖。
3.5、情绪或精神上的压力过重。
3.6、低血糖后出现反跳性高血糖被称为SOMOGYI现象。
3.7、饮酒可导致低血糖,也可导致高血糖。
3.8、服用某些药物,如强的松、地塞米松等会引起高血糖的药。又如服用了某些止咳糖浆。
1、下顿饭少吃点儿,去掉一次零食或改吃血糖生成指数(GI)较低的食物。由于对于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只需让自己的体重减轻5~10%,就能够显着地改善血糖情况。所以,只要适当地减少热量摄入,就可以获得更好的血糖控制。一般的经验是:减少15克碳水化合物(约相当于50克米饭或30克馒头、150克苹果或梨、400毫升牛奶或300毫升无糖酸奶)大约可以使血糖降低1.7mmol/L。
2、增加活动量或进行更多的运动锻炼。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加强锻炼一般都会得到更好的血糖控制。即使是很简单的运动,如每天步行20分钟,只要能坚持下去,就可以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体重。研究证实,经过合理的运动锻炼,糖尿病患者确实可以减少降糖药的用量,甚至可以完全脱离药物治疗。
3、调整用药(增加药量、增加服药次数或加用另一种降糖药)。尽管运动和调整饮食的方法很经济而且副作用很少。与前两种方法相比,药物的确可以更快地、更有效地治疗高血糖。
1、甜性食物
白糖、红糖、葡萄糖及糖制甜食,如糖果、糕点、果酱、蜜饯、冰激凌、甜饮料等。另外,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土豆、山药、芋艿、藕、蒜苗、胡萝卜等少用或食用后减少相应的主食量。
2、忌辛辣食物
糖尿病患者多消谷善饥、烦渴多饮,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辛辣食品如辣椒、生姜、芥末、胡椒等性质温热,易耗伤阴液,加重燥热,故糖尿病患者应忌食这类调味品。
3、远离烟酒
酒性辛热,可直接干扰机体的能量代谢,加重病情。在服用降糖药的同时,如果饮酒,可使血糖骤降,诱发低血糖,影响治疗。此外,乙醇可以加快降糖药的代谢,使其半衰期明显缩短,影响药物的疗效。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忌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