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养生常识 >> 日常养生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寒为百病之根,脾胃最怕寒,试试这个经典方子,助你驱散脾胃内寒邪!
2025-05-31阅读:315 学员编辑 收藏

有些人特别怕冷,夏天手脚都冰凉,冬天更是畏寒。腹部总是凉凉的,吃凉的、吹风就腹泻,大便稀溏。中医讲“寒为百病之根”,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时,寒邪就会侵入,造成虚寒。脾阳不振,影响运化,就出现脾胃虚寒症状。这种情况需要温补脾胃,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个专门针对脾胃虚寒的方子。


理中汤


理中汤源自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主要针对的是中焦虚寒、阳气不足之病机。功效以温中散寒为核心,着重驱散脾胃内寒邪,振奋脾阳;同时兼具补脾益气之能,助力脾胃恢复运化水谷、生化气血的功能。


一般表现为胃脘部绵绵作痛,喜温喜按,空腹时疼痛明显加剧,进食后疼痛得以缓解,常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溏稀不成形、四肢时常感觉寒冷,面色㿠白无华,肢体倦怠乏力,神疲嗜卧,口淡不渴,舌淡苔白等症状。


药物的组成为:干姜15 g、人参15 g、白术15 g、炙甘草15 g。将以上几味药水煎服,服后饮一碗热粥,让身上微微暖起来,穿好衣物不要受风。 



脾胃虚寒证,亦被称作脾胃阳虚证,主要是指脾胃阳气呈现虚衰状态,致使气机阻滞不畅。


民间有“百病从寒起”的说法,在中医理论里,太阴对应脾之府,其位置处于人体中焦,堪称人体消化吸收食物的重要部位。


脾在人体生理功能中扮演着多重角色,负责受纳食物、运化水谷精微、统摄血液、调节气机升降,还参与化生五味,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后天根本。 


而引发中焦虚寒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人素体阳虚,先天体质较弱,或者久病后身体未能得到良好调养,致使内寒自生;有的是寒邪侵袭肌表后,直接深入脾胃,长期留存,阳气受到抑制;还有的是因错误使用寒凉药物,或者过度食用生冷食物,损伤了脾胃阳气。 


而脾胃虚寒的问题,医圣张仲景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应对方案,首选方剂便是理中汤。


《汤头歌诀》首句“理中汤主理中乡“理中乡”指的就是人体中焦,也就是脾胃所在之处。中医认为,脾胃处于中焦,负责运化食物、生成气血。


在中医典籍里,理中汤和小建中汤常被归为脾胃虚寒证,也就是中焦虚寒证。它们症状相似,都有胃痛,喜欢暖、按,饿时疼得厉害,吃点东西能缓解,还会胃口差、浑身没力气,舌苔薄白、脉象虚弱。


但二者发病原因不同,小建中汤针对的是气血不足,导致胸腹部脉络缺乏滋养,症状主要是心慌、烦躁;理中汤针对的是阳虚寒凝,症状主要是闷痛。 


理中理中,核心在于温中,具备温中散寒、补脾益气的功效,“理中”之名便由此而来。这里的“理”并非普通意义上的调理气机,重点在于通过温阳来推动体内气化过程。


所以方中主药干姜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温”。一旦中焦得到充分温煦,体内湿邪会自然消解,气血也得以正常生化。中土中焦即脾胃,其在人体中占据着气机升降枢纽的关键地位,更是气血生化的根源所在。


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离不开中土的正常运作;而气血的生成,同样依赖于中土的支持。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但凡碰到中焦阳气不足的病症类型,均可考虑以理中汤为基础进行加减运用。


从性味归经看,干姜性热、归脾经与胃经,首要作用是温中散寒,能高效驱散脾胃寒邪,让中焦重获温煦,正如《本草纲目》所说:“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


脾胃正常运化依赖阳气充足,干姜借温阳之效,提升脾胃运化功能,解决中焦虚寒引发的运化无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问题。


同时,干姜可温通经脉,改善因寒凝导致的气血运行不畅,缓解腹痛,保障气血正常濡养周身。


此外,阳虚状态下,一方面会促使内生寒邪滋生,另一方面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变弱,易引发湿邪产生。当寒湿在体内逐渐积聚,此时仅靠干姜散寒是不够的,还需搭配除湿药物,故而方中选用了白术。


白术具备健脾与燥湿双重功效,能够有效将寒湿之邪排出体外。若患者已经出现大便溏薄的症状,为进一步增强止泻效果,可把白术换成炒白术,炒白术在健脾止泻方面作用更为突出。 


再配伍人参,能助力脾胃元气的恢复,一方面辅助干姜驱散脾胃内的寒邪,另一方面协同白术发挥健脾除湿之效,促使脾胃动力恢复。


在临床应用中,党参可作为人参的替代药物。从经济角度考量,党参价格更为亲民,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从药效层面分析,党参健脾益气的作用温和且持久,与人参峻猛的补气特性不同,使用党参不易让患者出现虚不受补的状况,更适宜脾胃功能虚弱、需长期调理的人群。  


在理中汤里,炙甘草作用关键。其一,它是补益之药,能协同方中其他药材滋养脾胃;其二,干姜辛热,脾胃运化不佳时,易致药性滞留经络而上火,炙甘草凭甘味缓和药性,发挥补土伏火之效,预防虚性上火。

以上就是“理中汤”,发挥温中、散寒、健脾的功效,全方位改善脾胃虚寒的状态。当脾气健旺、脾阳充足了,脾胃便能充满活力,能够有效阻止水湿、痰饮的生成。即便已有水湿、痰饮形成,强盛的脾胃也能轻松将其运化排出体外。


临床上我们还能见到其他理中汤,但因药物组成不同,功效主治有别,需辨证选用:


1、附子理中汤:在理中汤基础上加附子,增强了回阳救逆、温阳散寒之力,适用于脾胃虚寒严重,有四肢厥冷等症状的患者。


2、人参理中汤:突出人参大补元气的作用,更侧重于补气,适合脾胃虚弱且气虚症状明显,如气短乏力的患者。


3、桂附理中汤:在理中汤基础上加肉桂和附子,温阳散寒与温通经脉效果更佳,用于脾胃虚寒伴有寒凝经脉,出现肢体疼痛的患者。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