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多认是先天性肠壁局限性肌层发育不全或薄弱,在肠内突然高压或长期持续或反复的压力增高时,肠壁薄弱处,肠壁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脱出而形成憩室。亦可由于肠壁外炎症组织所形成粘连瘢痕的牵导致憩室的发生。因不同类型的憩室,其产生原因也有所不同。
先天性憩室:少见是先天性发育异常出生时即存在。憩室壁的结构包括肠黏膜黏膜下层及肌层,与正常肠壁完全相同,又称为真性憩室。
原发性憩室:因部分肠壁有先天性解剖上的缺陷,由于肠内压增高而使该处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向外脱出形成憩室。此种憩室壁的肌层组织多是缺如或薄弱。
继发性憩室:多是因为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收缩或慢性胆囊炎粘连牵拉所致,故均发生在十二指肠的第1部,又称为假性憩室。
2.1、便血
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继发炎症感染可伴粘液便或粘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亦有引致肠套叠者。
2.2、大便习惯改变
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特别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更要引起警惕。
2.3、大便形状异常
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还附着有血痕。
2.4、腹痛
比较少见,有时较大息肉可以引起肠套叠,以至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
2.5、脱垂
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的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下垂。可并发直肠脱垂。
2.6、肠道刺激症状
当肠蠕动牵拉息肉时。可出现肠道刺激症状,如腹部不适、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
3.1、幽门梗阻
溃疡发生于幽门部或十二指肠球部,容易造成幽门梗阻。有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种同时存在。约有10%的溃疡病人并发幽门梗阻。梗阻初期,胃内容物排出发生困难,引起反射性胃蠕动增强,胃肌代偿性肥厚,以克食梗阻障碍。
3.2、溃疡出血
一般溃疡病活动期,病变多是少量出血,故粪便内存在隐血,这不够称为十二指肠溃疡的并发症。所谓的溃疡出血指的是一次出血量在60~100毫升以上的有明显消化道症状的。
3.3、溃疡穿孔
溃疡急性穿孔是溃疡病最严重的并发症,约占溃疡病的15%,也是溃疡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临床分急性穿孔与慢性穿孔两种,急性穿孔危险性大,死亡率高;慢性穿孔则使胃溃疡逐渐变深,侵蚀浆膜层,穿透胃壁,与附近器官发生粘连。此后可穿入胰、肝等脏器和组织愈着,成为包裹性穿孔,在临床上不少见,一般不列为并发症。
3.4、溃疡癌变
胃溃疡发生癌变多见于年龄较大有慢性溃疡病史的患者,约占溃疡病的2%一5%,青年人亦偶有癌变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恶变机遇较少。
胃息肉本身病理上可分为增生性和腺瘤性两种,后者癌变率较高(30%~58.3%),因此活组织病理检查鉴别,确定临床治疗方案。可行无痛胃镜下氩气刀凝固术。
并发症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预后及预防正规治疗,饮食控制,无特殊预防方式,本病容易复发,平时饮食以清淡为主。
1、术后肠蠕动恢复后开始进食
从流质逐渐改为正常饮食。
2、饮食有规律
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
3、少食多餐
定时定量,每天5-7餐,每餐6-7成饱,可以减少胃酸对创面的刺激,补充足够的营养。
4、吃饭细嚼慢咽
有助于消化吸收,从而减轻胃肠的负担。
5、不宜吃口味过重的食物
过咸、过甜、过酸、过鲜、过冷、过热及过硬的食物都不能吃。
6、忌食刺激性食物
不能吃如咖啡、浓茶、可可、巧克力、胡椒、芥末、辣椒、浓肉汤、汽水、酒类等刺激性食物。
7、忌食粗纤维食物
不能吃如粗粮、竹笋、芹菜、韭菜、豆芽、藕等粗纤维食物。
8、忌食产酸食物
不能吃如红薯、土豆、腐乳、甜点心等产酸食物。
9、忌食产气食物
不能吃如生葱、生蒜、蒜苗、萝卜、洋葱、豆类及豆制品等产气食物。
10、忌食坚硬食物
不能吃火腿、腊肉、香肠、坚果等坚硬食物。
11、禁烟忌酒
日常生活中,不能抽烟与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