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正月十五有哪些风俗?正月十五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这天,除了吃元宵,猜灯谜,观花灯,还有其他活动吗?下面一起来看看,正月十五有哪些风俗。你可能不知道哦。
正月十五有哪些风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正月十五总结起来有以下13个习俗。
1.张灯结彩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
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
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2.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3.耍龙灯
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4.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5.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6.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7.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8.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9.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10.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11.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12.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13.男女定情
中国的情人节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
小编:大年初一吃面条是不是很奇怪,是的,一般来说大年初一是新一年的第一天,大家都会吃饺子或者汤圆,但是也有地方是吃面条的,那么初一吃面条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下面小编为您解释为什么有的地方大年初一吃面条。
为什么有的地方大年初一吃面条?
每年过春节,都少不了要吃一顿饺子,这个风俗已经在华人世界根深蒂固:无论在江南还是在塞北,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春节,只要过春节就得吃饺子,几乎没有例外。似乎只有福建闽南人春节第一餐吃面条,寓意年年长久。
可是在宋朝,至少在南宋,至少在当时的江南地区,人们过年并不流行吃饺子。不吃饺子吃什么?吃面条。
陆游您知道吧?他生活在南宋,是南宋最多产的诗人,他晚年隐居江南,大年初一那天写下这么几句诗:
十里羊肠仅通路,三家铛脚自成村。
应时馎饦聊从俗,耐久钟馗俨在门。
他住在很小的村子里面,过年了,大家都在吃馎饦,他也吃了一顿,只是别人家都换了门神,他没钱,买不起新门神,门上张贴的仍然是去年那张旧的。
又有一年过春节,陆游又写诗自述:
扶持又度改年时,耄齿侵寻敢自期。
中夕祭余分馎饦,黎明人起换钟馗。
这一年他的经济条件大概好转,买了新门神,不过年夜饭还是照旧——中夕祭余分馎饦,吃的还是馎饦,而且是先拿馎饦祭祖,祭完再分给一家人吃。
馎饦是什么东西?就是面条。严格讲,馎饦又不是面条。
《齐民要术》载有馎饦做法:把面和好,不拉也不擀,直接拽成小团,搓成长条,再掐成小段,然后把这小面段放在手心里,用大拇指按紧,由近及远这么一搓,搓出来一个两头翘中间凹的柳叶舟,或者按压成一个中间凹四边翘的小笆斗,最后把这些柳叶舟或者小笆斗放到菜羹里面煮熟,盛出来就可以吃了。
从这段记载上看,馎饦并不等于面条,它只是面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更像现在关中平原的特色面食“猫耳朵”以及“荞面圪饦”。
《齐民要术》是南北朝时写的,从南北朝到宋朝,中间隔着好几个世纪,馎饦的做法不会一成不变。事实上宋朝人把馎饦的概念扩大了,他们可以把“猫耳朵”做成馎饦,也可以把细长的、圆条形的、像拉面一样的“索面”做成馎饦,还可以把擀切的、长长的、扁扁的、宽窄不等的面条做成馎饦。
但是还有一项关键因素始终未变,那就是必须把面放到菜羹里面煮熟,否则就不能叫做馎饦,只能叫做其他东西。
用菜羹来煮面是最经济的煮面方式,它比用高汤煮面省时间,也比用开水煮面然后再捞出来放浇头省时间,当然也比现在北京的炸酱面、武汉的热干面、宜宾的燃面、郑州的烩面、西餐厅里的各式意面以及泰式料理中的咖喱面省工省力。为啥?一不用炸酱,二不用过水,三不用专门制作浇头,菜羹熟了,面也熟了,菜羹为面带来了味道,直接就可以吃。
据我所知,现在这种最经济最简单的煮面方式仍然在豫东平原流行,只是豫东人民已经忘记这种面食就是宋朝的馎饦,他们只管它叫“汤面条”,另外豫东过年也不再吃馎饦,而是吃饺子了。
怎样煮面条好吃?
1、对于家庭自制的面条(湿切面),首先要将水煮沸,随后放面,然后用筷子上下挑动。紧接着要用大火再煮,要煮开大约两次,再添加两次凉水。这么做的方法主要是防止面条黏连。用旺火是担心水温的够,面条会黏糊。
2、对于外面买的干面条或者挂面,将水倒入锅内,有小气泡出现的时候放面条,然后搅动几下,把锅盖子盖好。开锅后,不可以用大火,用中火或者小火,随着水开随着添加凉水,俗话说的好“水沸面开”。
3、可以炝锅下面,就是放入花生油,放入葱花,滴几滴酱油,再倒入清水,随后再下面。
4、煮面时不要等水开了再下面条,这样会煮出硬心面,正确方法是在水开前1-2分钟将面条下锅,也就是水面冒起水蒸汽的时候,这样煮好的面会更筋斗。
5、煮面时爱扑锅这每个人都知道,通常我们要紧盯面锅,非常不方便。如果你在煮面时向锅内加入少许香油,这样锅就不会扑了。而且由于有香油的存在,煮好的面条捞出后也不容易粘连。
6、煮面条时,待水开后先加少许盐(每500克水加盐15克),再下面条,即便煮的时间长些也不会粘糊。
7、煮挂面时不要用大火。因为挂面本身很干,如果用大火煮,水太热,面条表面易形成粘膜,煮成烂糊面。
8、煮挂面时不应当等水沸腾了再下挂面,而应在锅底里有小气泡往上冒时下挂面,然后搅动几下,盖好盖,等锅内水开了再适量添些凉水,等水沸了即熟。这样煮面条速度快,面条柔而汤清。相反,如果水沸了再下挂面,面条表面易粘糊,水分、热量不能很快向里渗透、传导,再加上沸水使面条上下翻滚、相互摩擦,这样煮出的面条外粘、内硬、汤糊。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介绍的初一吃面条的习俗,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