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养生文化 >> 道家养生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浅谈《悟真篇?序》的金丹大义
2015-07-28阅读:9847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悟真篇》是北宋时期的张伯端真人所写的一部炼金丹的诗词集,跟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齐名……

《悟真篇》是北宋时期的张伯端真人所写的一部炼金丹的诗词集,跟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齐名,被道教界并推为金丹文化的祖典。然而,张伯端《悟真篇》所表达的基本内容,由于涉及内容较广,所表达的炼金丹的秘密内容,又是采用金丹文化的专业名词讲解的,故现代人缺乏注释和指点,是很难读懂文中大义的。

但著者已经在该书的序言中,对《悟真篇》的主要内容,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特别是《悟真篇》的前序,张伯端描述了他虔诚修道的经历,点评了炼金丹跟传统的道教养生术的区别,以及炼金丹的文化源头有哪些,还有炼金丹的效果和证验等等,都在《悟真篇序》里面,做了明确的揭示。

我们要想明白《悟真篇》究竟讲的是什么,首先,我们要读懂著者所写的序言,因为著者自己的序言是该书的大纲。故只有介绍《悟真篇序》的基本内容,才能让大家清楚明白《悟真篇》究竟在讲解什么。

一、炼金丹是一门逃劫数与逃生死的大道文化。

《悟真篇序》开篇这样说:“人身难得,光景易迁,罔测修短,安逃业报?不自及早省悟,惟只甘分待终,若临歧一念有差,堕于三涂恶趣,则动经尘劫,无有出期。故释老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炼,以逃生死。”。这几句话简明扼要的介绍了炼金丹的目的,它并不是一般的健身与祛病之术,而是探求的省悟人生至理,是在劝解大众修道,实现人类生命过程中的两大人生课题,即逃业报和逃生死的愿望。

整个人生课题是一个“悟真”的艰辛历程,是从开启人类大智慧的“本性”的悟开始的,从而得“太乙归真”,说的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生命活动,故张伯端用“悟真”二字,来命名《悟真篇》一书。因此,《悟真篇》并不是讲解道教一般的养生类道术的专辑,而是讲解的道家炼金丹的基本原理,是一门如何实现脱胎神化的金丹大道文化。

二、通过剖析传统主流文化的性命思想,融合三教修真理论,是探求道家金丹文化源头的修真专辑。

《悟真篇序》说:“故释老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炼,以逃生死。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其习漏未尽,则尚循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词,《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乎性命之奥也。然其言之常略而不至于详者,何也?盖欲序正人伦,施仁义礼乐之教,故于无为之道,未尝显言,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至于庄子推穷物类逍遥之性,孟子善养浩然之气,皆切几之。迨夫汉魏伯阳,引易道交垢之体,作《参同契》,以明大丹之作用。唐忠国师于《语录》,首序老庄言,以显至道之本末如此。岂非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奈何后世缁黄之流,各自专门,互为非是,致使三家宗要,迭没邪歧,不得混一而同归矣。”

张伯端通过对佛教、道教、儒教,以及《周易》《庄子》《孟子》《参同契》中的性命思想的剖析,将我国传统主流文化里面的修真理论,逐一勾画出来,为我们指出了我国修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根据《悟真篇序》的这段论述,去探寻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已经给我们指明了金丹文化的研究方向,这段话看起来平平淡淡,而其中表达的最具现代意义的,就是为我们描述了我国金丹文化的发展脉络,这些秘密隐藏在哪里,对我们寻找金丹文化的源头,具有一定的研究指导意义。

张伯端通过对以上主流文化思想的剖析,得出“教虽分三,道乃归一”的三教合一论断,并着重指出三教合一这一核心思想,为什么在北宋时期不能混一的原因,那是由于“后世缁黄之流,各自专门,互为非是,致使三家宗要,迭没邪歧,不得混一而同归矣”的原因。

道家炼金丹的目的,既是追求的佛教的“脱胎神化”,又是为了实现道家崇高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人生信仰。向往修真的人们,只有依照《悟真篇》的知行合一的个体行为,才能实现《道德经》的大道追求,其目的在于追求个体“本性”的回归,所谓“顺为凡逆为仙”的炼金丹,在张伯端的金丹思想体系里面,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所以张伯端这样说: “如其习漏未尽,则尚循于有生”、“ 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这种超脱精神的圆满的同时,亦实现形体的超越,是为“形神俱妙”,是为了“与道合真”,这个修真就是大道,是道家炼金丹区别于其它宗教的殊胜之处,故三教性命之学,均属于不二法门,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处,这正是《悟真篇》要讲解的传统隐秘金丹文化的核心部分。

三、通过例举北宋时期的众多道教养生术,以对比得出这些养生术跟道家炼金丹的差异性。

既然养生与修真,是道教健康文化的两大不同体系,那么,它们之间的修法和目的,效果与证验,又在哪里呢?《悟真篇》为了说明传统养生文化与金丹的修真文化的不同之处,在这篇序言中,他例举了大量的气功类道术,并总结了这类道术,跟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差别在哪里,他说:“且今人以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理出两端:有易遇而难成者,有难遇而易成者。如炼五芽之气,服七耀之光,注想按摩,纳清吐浊,念经持咒,噀水叱符,叩齿集神,休妻绝粮,存神闭息,运眉间之思,补脑还精,习房中之术,以至服炼金石草木之类,皆易遇而难成。以上诸法,于修身之道率多灭裂,故施力虽多,而求效莫验,若勤心苦志,日夕修持,止可以避病,免其非横,一旦不行,则前功尽弃,此乃迁延岁月,事必难成,欲望一得永得,还婴返老,变化飞升,不亦难乎?其中唯有闭息一法,如能忘机绝虑,即与二乘坐禅颇同,若勤而行之,可以入定出神。奈何精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常用迁徙之法,既未得金汞返还之道,又岂能回阳换骨,白日而升天哉?”。

《悟真篇序》的这一段话,涵盖了道教的数十种道术,这些道术跟炼金丹的修真不在一个层次,有些甚至跟炼金丹是相违背的,这间接为我们区分现代流行的一些道术,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们识别真假内丹术,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金丹理论框架。因为这些道术,均是囿于形体的炼养,均是不利于修真的法门,或者是“迁延岁月,事必难成”的修法。

《悟真篇序》还特别提到,在这些道法中,比较有价值唯闭息一法,是高于以上其它道法的。张伯端认为,闭息法跟佛教的二乘坐禅的证验,是差不多的修法,但闭息法,又低于七返九还的炼金丹,这在《悟真篇序》里面,都做了开示。

张伯端说道教的健康文化,有“理出两端”的两种不同体系的文化存在,他例举了大量的养生文化,基本是现代流行的气功类道术,而最难知的是道家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这一神秘文化,具体的又是指的那些呢?

我们顺《悟真篇序》去解读,他说:“夫炼金液还丹者,则难遇而易成,要须洞晓阴阳,深达造化,方能追二气于黄道,会三性于元宫,攒簇五行,和合四象,龙吟虎啸,夫倡妇随,玉鼎汤煎,金炉火炽,始得元珠有象,太乙归真,都来片晌工夫,永保无穷逸乐。至于防危虑险,慎于运用抽添,养正持盈,要在守雌抱一,自然复阳生之气,剥阴杀之形。节气既周,脱胎神化,名题仙籍,位号真人,此乃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时也。”

这段关于“金液还丹”的论述,张伯端用了一系列的金丹隐语,讲述了一个神秘而神奇的炼金丹的原理,要理解这几句话的含义,如果没有师指,不能把一一对应的金丹隐语的寓意弄明白,要想明白炼金丹的道理,真个是“莫遇真师莫强猜”的艰难。

养生与修真的差异性在于:前者注重形体,是为了养生;后者注重精神,是为了修真。前者要“勤心苦志,日夕修持,一旦不行,则前功尽弃”,效验是“止可以避病,免其非横”,结果是“迁延岁月,事必难成”的。后者是“得元珠有象,太乙归真,都来片晌工夫,永保无穷逸乐”的一得永得的修真,效果是能“复阳生之气,剥阴杀之形。节气既周,脱胎神化,名题仙籍,位号真人”,这才是一个修真者的至高追求。

所以,金丹大道是我国道家的一门神秘而神奇的大道文化,令人神往,是三教合一的性命之学,已经超越了一般宗教探求灵魂的归宿层面,是道家文化的根底,是一门性命双修的大道学问,成为既注重精神的开悟,又注重形体的炼养,并成为道家创立内家拳术的理论源泉,只有实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才是一个修真者炼金丹的最终使命。

四、神奇而神秘的金丹,究竟是什么?

《悟真篇序》写到这里,也采用了道教晦涩难懂的隐语讲解金丹的惯例。这里的一系列隐语的含义,基本是相同的,我们只要明白这些隐语的寓意,就能够明白很多相关联的金丹术语的含义,而这些术语的含义,又是“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的。

我国丹书有一门专门的语言,是源于《易经》与《黄帝内经》的传统文化用语。一是沿用了古老的《易经》符号文化,来讲解金丹大道的方便,一是源于古老文化的用语习惯,来讲解金丹大道,故真正的丹书,一定是用的道家金丹专有的语言,才能讲解的透彻。这一语言特征,还能够帮助我们去识别一些金丹伪书。而这一专业语言,也导致了我国金丹文化的研究,由于文化语言特征的变革,大家难以走出往古丹书的古奥,导致产生现代人经常用养生学的观点,去强猜道家的金丹文化的主要原因。

例如,《悟真篇序》在这里提出的“二气”,其实是一个哲学概念,但在道家炼金丹来讲,又有具体的含义。怎么实现《悟真篇序》说的“追二气于黄道?”,而这里的“黄道”,又是暗喻的什么?这里的“三性”,又是暗喻的什么?又怎样去“会三性于元宫”?这个“元宫“,又是暗喻的什么?还有“攒簇五行,和合四象”又是指的哪五行、哪四象?和合四象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以及传统金丹所指的“铅汞、龙虎”等隐喻的真实内容,又是指的什么?等等隐语,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炼金丹”来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一样的。

张三丰先生说:“圣人不言易,以滋人之惑。”。若要讲明白金丹的道理,就必须运用语言来表达,而无中妙有的金丹,由于语言的运用,往往容易误导人们走入执象泥文的窠臼,因为形容这些修真的道理,往往都是强言,故古人不得不运用这样的隐语来隐喻这些金丹理论。

金丹文化的这些隐语,都是源于远古的《易经》与《道德经》的金丹文化语言,跟现代文的语言特色是有区别的,这些都成为现代人读懂《悟真篇》的金丹文化知识的一种障碍。

神秘而神奇的金丹是什么?《悟真篇序》这样说:“盖近世修行之徒,妄有执着,不悟妙法之真,却怨神仙谩语,殊不知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今之学者,有取铅汞为二气,指脏腑为五行,分心肾为坎离,以肝肺为龙虎,以神气为子母,执津液为铅汞,不识浮沉,宁分主宾?何异认他财为己物,呼别姓为亲儿?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是皆日月失道,铅汞异炉,欲望结成还丹,不亦远乎?”。

这段话说的比较警醒,往往仰慕金丹的道者,诚如张三丰先生说的:道门往往囿于有为现象一样,张伯端是在这里批评那些假道学,是“妄有执着,不悟妙法之真。”的。妄是妄想、妄念、贪心的意思,有了妄想贪欲,则一个修真者,往往容易犯执着之病而不觉,是修真者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张三丰先生说的“不知道要必遭魔”的,就难悟“妙法”,成为不能得真的桎梏。

故《悟真篇序》指出炼金丹靠的是“识浮沉,分主宾”,靠的是“四象和合,五行攒簇”,说过来说过去,都是明善复初,克己复礼的悟真,是获得道心、本性的生命活动。是需要一个艰苦卓绝的修炼过程的,是《悟真篇》说的“德行修愈八百,阴功积满三千”的人生课题,并不是一种纯意义上的宗教色彩,是一个人实现“行禅坐亦禅”的修炼,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大智慧的践行活动。故修道是一个人一生孜孜以求的崇高事业,是刘一明说的“天下第一难事与天下第一奇事”。

五、揭示了道家性命双修的炼金丹,只有一个共同的“理性”存在,没有南北宗派的差异。

很多人认为,道家的炼金丹,存在着北派“先性后命”与南派“先命后性”的修法差异。通过对《悟真篇序》的解读,能够让我们获得这样一个清晰的认识,那就是道家的炼金丹,只有一个共同的理性存在,是心气不二的修真文化,并没有那些差异,拿所谓的北派全真教来讲,为什么用“全真”二字明教?全真教所阐释的“全真”含义,究竟是指的什么?以及全真教提出的“长春”论,这些都只是一个理性问题,如果结合《悟真篇》来理解,全真教的金丹理论,其“悟真”和获得“本性”的原理是一致的。

我们认为之所以金丹文化难以发扬光大,当是这些隐语不能诠释,导致我国金丹文化研究,对原始的基础术语无法解释,对性命双修的含义不能解释,成为大家过于糊涂金丹文化的主要原因。

张伯端在《悟真篇序》的后文,将他苦寻至道的经历,以及他博览群书的过程,逐一做了介绍,特别是他求道的艰辛过程中,长期是糊涂学道,糊涂修道,没有师指,难以开照心腑,后来在成都遇上刘海蟾,得到真传,而对金丹原理彻悟,这样的一个过程叙述,说明金丹文化的理解,获得真传十分重要。张伯端感慨地说:金丹文化蕴含的很多秘密,如果有真师的指点,是能够“豁然贯通”的、是能够“语一悟百”的,足以说明我国金丹文化的研究,当应从这些金丹术语的寓意开始,才是我们理解金丹文化的基础课程,也是当前我们研究金丹文化,要迅速落实的基本工作。

张伯端的《悟真篇》贯通三教,从历代丹书来看,他是第一个将道家的河洛文化、儒家的仁义学说、禅宗的本性论三合一的。从其师刘海蟾的丹书来看,刘海蟾说:“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刘海蟾走的是禅道双融的路线,而在张伯端的《悟真篇》里面,全面的实现了三教合一思想,最突出的表现在儒家的仁义思想,已经在《悟真篇》的诗文里面,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例如《悟真篇•西江月》云:“若要真铅留汞,亲中不离家臣。木金间隔会无因,全仗媒人勾引。木性爱金顺义,金情恋木仁慈。相吞相啖却相亲,始觉男儿有孕。”。我们发现有关儒家的仁义思想,首次在北宋张伯端的《悟真篇》里面,得到吸收融合,以至于到了张三丰时代,就做了更大的发挥,张三丰先生也说:“仙家是仁义种子”。特别是这一思想,到了清中叶的刘悟元,金丹文化三教合一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发挥。

三教合一思想,贯彻于整篇《悟真篇》中,我们研究《悟真篇》,切不可忽视这些理论源头,否则,是难以读懂《悟真篇》的真实含义的。

张伯端说,他写《悟真篇》的原因是:“因念世之学仙者,十有八九,而达其真要者,未闻一二。”的缘故。而要明白金丹的“真要”实为不易,今天这种局面,好像变得更加严重了,这正好应验了张三丰先生所说的:“此道之不行,在于此道之不明也”的失传原因。

通过对《悟真篇》前序的介绍,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悟真篇》诗句里面的微言大义,认清哪些道术是非为“悟真”,实为“伤真”。理解怎样做,才是在炼金丹,才是在修真。。

除了这篇《悟真篇》前序,《悟真篇》还有一篇后序,张伯端在其后序中抒发了道之不明和传道困难的原因,用禅宗文化思想,更深层次的讲解了道家的金丹文化的基础知识,研究金丹文化,也应该认真理解这篇后序的主要内容,才能真正的理解《悟真篇》。只有认真阅读《悟真篇》的两篇序言,才能懂得《悟真篇》的修真文化源头在哪里,才会领悟《悟真篇》的炼金丹就是修真,方便走出历代金丹伪书伪学的泥潭,让我国的金丹大道文化绽放异彩,惠及每一个修真者,去炼好金丹。

附《悟真篇序》

嗟夫!人身难得,光景易迁,罔测修短,安逃业报?不自及早省悟,惟只甘分待终,若临歧一念有差,堕于三涂恶趣,则动经尘劫,无有出期。故释老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炼,以逃生死。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其习漏未尽,则尚循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词,《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乎性命之奥也。然其言之常略而不至于详者,何也?盖欲序正人伦,施仁义礼乐之教,故于无为之道,未尝显言,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至于庄子推穷物类逍遥之性,孟子善养浩然之气,皆切几之。

迨夫汉魏伯阳引易道交垢之体,作《参同契》,以明大丹之作用。唐忠国师于《语录》,首序老庄言,以显至道之本末如此。岂非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奈何后世缁黄之流,各自专门,互为非是,致使三家宗要,迭没邪歧,不得混一而同归矣。

且今人以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理出两端:有易遇而难成者,有难遇而易成者。如炼五芽之气,服七耀之光,注想按摩,纳清吐浊,念经持咒,噀水叱符,叩齿集神,休妻绝粮,存神闭息,运眉间之思,补脑还精,习房中之术,以至服炼金石草木之类,皆易遇而难成。

以上诸法,于修身之道率多灭裂,故施力虽多,而求效莫验,若勤心苦志,日夕修持,止可以避病,免其非横,一旦不行,则前功尽弃,此乃迁延岁月,事必难成,欲望一得永得,还婴返老,变化飞升,不亦难乎?

其中唯有闭息一法,如能忘机绝虑,即与二乘坐禅颇同,若勤而行之,可以入定出神。奈何精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常用迁徙之法,既未得金汞返还之道,又岂能回阳换骨,白日而升天哉?

夫炼金液还丹者,则难遇而易成,要须洞晓阴阳,深达造化,方能追二气于黄道,会三性于元宫,攒簇五行,和合四象,龙吟虎啸,夫倡妇随,玉鼎汤煎,金炉火炽,始得元珠有象,太乙归真,都来片晌工夫,永保无穷逸乐。

至于防危虑险,慎于运用抽添,养正持盈,要在守雌抱一,自然复阳生之气,剥阴杀之形。节气既周,脱胎神化,名题仙籍,位号真人,此乃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时也。

盖近世修行之徒,妄有执着,不悟妙法之真,却怨神仙谩语,殊不知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今之学者,有取铅汞为二气,指脏腑为五行,分心肾为坎离,以肝肺为龙虎,以神气为子母,执津液为铅汞,不识浮沉,宁分主宾?何异认他财为己物,呼别姓为亲儿?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是皆日月失道,铅汞异炉,欲望结成还丹,不亦远乎?

仆幼亲善道,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生死之术,靡不留心详究。其中惟金丹一法,阅尽群经及诸家歌诗论契,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龙、水银朱砂、白金黑锡、坎男离女,能成金液还丹,终不言真铅真汞是何物色,亦不说火候法度,温养指归。加以后世迷徒,恣其臆说,将先圣典教,忘行笺注,乖讹万状,不惟紊乱仙经,抑亦惑误后学。

仆以至人未遇,口诀难逢,遂至寝食不安,精神疲悴,虽询求遍于海岳,请益尽于贤愚,皆莫能通晓真宗,开照心腑。后至熙宁己酉岁,因随龙图陆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以金丹药物火候之诀,其言甚简,其要不繁,可谓指流知源,语一悟百,雾开日莹,尘尽鉴明,校之仙经,若合符契。因念世之学仙者,十有八九,而达其真要者,未闻一二。仆既遇真诠,安敢隐默?罄其所得,成诗九九八十一首,号曰《悟真篇》。内有七言四韵一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数。绝句六十四首,按《周易》诸卦。五言一首,以象太乙。续填《西江月》一十二首,以周岁律。其如鼎器尊卑,药物斤两,火候进退,主客后先,存亡有无,吉凶悔吝,悉在其中矣。

于本源真觉之性,有所未尽,又作为歌颂、乐府、及杂言等,附之卷末。庶几达本,明性之道,尽于此矣。

所期同志者览之,则见末而悟本,舍妄以从真。

时熙宁乙卯岁旦,天台张伯端平叔序。

(高帅供稿)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