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养生文化 >> 道家养生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道教的根本教理及核心信仰
2015-08-27阅读:9623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道教的根本教理及核心信仰,就是老子之道,是太上老君所降授的“道”和“德”。道教认为,老子之道,博大宏深,无所不容,无所不包……

道教的根本教理及核心信仰

太上老君画像

道教的根本教理及核心信仰,就是老子之道,是太上老君所降授的“道”和“德”。道教认为,老子之道,博大宏深,无所不容,无所不包。以“无为”之治治国,则国泰民安;以“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则修身;以“致虚极,守静笃”则“深根固蒂”,“谷神不死”可以长生久视。故此,道教深信人通过一定的方术修炼,是能够返本还原与大自然之“道”同一体性而永恒存在。故道教徒深信,“道”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虽然信仰道教之士多如牛毛,得道成道者少之又少,但历朝历代总是有“特异功能”的修道者出现,所以道教对修道的信仰从来未有怀疑。

道教对老子阐发之“道”,在早期道教经书《太平经》中就已贯穿于经义之中,“大”、“一”、“元厢”等名词,皆指“道”而言。如《太平经》说:“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这里是把《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作了阐发。《老子想尔注》说:“一者道也”,既在天地外,又在天地间,而且往来人身中。又说这个“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认为老君就是“道”的最高存在和体现,“道”是宇宙的本源。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说:“但谛念老君真形,老君真形现,则起再拜也。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阳,身长九尺”。《魏书释老志寇谦之传》说他曾见“太上老君下降,并赐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

从道教养生理论方面,也可看出,道教的养生哲理和方法是从《老子》一书中发挥出来的。如号称“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东汉末魏伯阳所著),书中的“引内养性,黄老自然;无平不陂,道之自然;施化之道,天地自然;自然之所为兮,非有邪伪道”,就是从《老子》“道法自然”这一最高教义而来。书中的“以无制有,器用者空”,是从《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而来。书中还有“反者道之验,弱者道之柄。含德之厚,归根返元,抱一毋舍,可以常存。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下德为之,其用不休。知白守黑,神明自来,先天地生,巍巍高尊”等等,这些句子无不都是从《老子》中来。宋代张紫阳的《悟真篇》同是道教的一部最有影响的“丹经”,其精义也是由《老子》中来,如书中七言绝句第十首云:“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若炼铅先实腹,且教守取满堂金”。就是来自《老子》“虚其心,实其腹”和“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其绝句第十二首:“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即来自《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绝句第三十七首,“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黄金室,一颗明珠永不离”。是来自《老子》“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从以上引文得证,道教“金丹道”功法原理是从《老子》中来,是以《老子》之“道”为旨圭。这也就进一步说明,道教所谓的“修道”,就是修的老子之“道”,所根本信仰的道,也是老子之“道”。

道教不单信仰老子之道,同时还重修老子所讲的“德”,故“道”与“德”并称,尊道而贵德。“德”之义又是什么呢?《道教义枢道德义》说:“道德一体而具二义,一而不二,二而不一”。《老子》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一为”,“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常德乃足,复归于朴”,“道生之,德畜之”,都讲的是道德一体而二义。那么“德”在修道中究竟怎样与“道”是一而不二呢?《自然经》作了说明,《自然经》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序文说得更清楚,他说:“道之在我就是德”。道和德的关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社会人际关系中也常常碰到,如人们把有德行的人称之谓有道之士等。道教人士常说:“德为道之基”,就是说:要想得道,必须积德。所以“道”和“德”同为道教的教理教义原则,是信仰和行动的总准则。道教教义中的“无为而无不为”、“清静”、“自然”、“寡欲”、“柔弱”、“慈、俭、让”、“抱一”等等,无一不是从“道”与“德”中引申而来。

总之,道教的根本教理和核心信仰就是老子之道。道教把《老子》哲学理论从整体宇宙观出发,然后将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修身之道,三者归纳于一个共同的自然规律中。所以道教在处世中,既不同于儒家的完全“入世”法,也不同于佛教完全的“出世”法,而是“出世”、“入世”兼用,这种出、入世兼用法,也是直接上承老子思想而来,《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老子对孔子说:“君子得时则驾,不得时则蓬累而行”,就是道教出世、入世兼行的思想根源。道教讲“守雌”、“不争”,有人批评说是道教的消极性,这是根本不懂道教精神的肤浅认识。道教讲“无为”,讲“自然”,不是消极、无所事事,而是要人“为,无为”而后达到“无不为”,就是要人顺应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因势利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应。水,我们知道性质最“弱”,装在方器中方,装在圆器中圆,可以说是“不争”,至“柔”至“弱”了,然而这种性格却是“上善”的,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但是,水又是“至坚”的,所以又说“天下之至柔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由此得出“柔胜刚,弱胜强”的辩证总结。道教正是运用这种精神,处逆境而不馁,处顺境而不骄。道教创造出的《太极图》,就是以图式来表现这一哲理的。《太极图》中的黑白鱼,就是表现的“物极必反”的道理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亦即“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