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古代的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没有觉得拥有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觉得死亡来临有多么可怕。……
《庄子》里面一个永恒的命题:关于生死。
人生百年,终有一死。
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古代的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没有觉得拥有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觉得死亡来临有多么可怕。
人生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憾。
只有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才能正确地面对死亡。
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是不刻意的,不追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忧自己往哪里去。因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生命形态的变化。
这样的态度说起来潇洒,但是贯穿到每一个凡人的生命里,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人的一生都在忙忙碌碌、紧紧张张中度过。在这个匆忙的过程中,对于越来越短的时光,每一个人都心存畏惧。
有一个寓言说得很好。兄弟两个人,他们家住在一座摩天大楼的第80层。这天,两个人深夜回家,恰好忘记了看通知,电梯停了。兄弟俩背着沉重的大背包,在楼底下商量一下,决定一鼓作气,爬楼梯回家。两人抖擞精神,开始爬楼。爬到20楼的时候,开始觉得背包很重了。两人商量,决定把背包存在20楼,到时候再回过头来取。卸下了背包,两个人觉得很轻松,说说笑笑地继续往上爬。爬到40楼的时候,两人已经很累了,就开始互相抱怨指责。哥哥说:你为什么不看通知啊?弟弟说:我忘了看通知这件事,你怎么不提醒我昵?两个人就这样吵吵闹闹,一路吵到60层。到了这时候,两人实在疲惫不堪,终于懒得吵了,觉得还是应该安安静静地继续爬楼。当他们终于爬完了最后20层,来到了家门口的时候,两个人互相一看,不约而同想起了一件事:钥匙忘在20楼了,在背包里。
其实,这说的就是人的一生。
我们假设它是80个年头的人的一生。刚刚开始的时候,人人都是意气风发的。我们背负着沉沉的行囊,行囊里装着理想,装着抱负,装着很多很多的愿望。
我们不畏艰险,从脚底下第一个台阶开始上路了。爬到20岁,这是人走入社会的时候,开始认同规则了,觉得社会给了我们很多的负担,我们自己奋斗,已经足够疲惫,谁还背着那么多梦想啊?先把它安顿下来吧,等到衣食无忧,有了社会的名分地位,回头来再捡起梦想也不迟。放下以后,顿时有这么一阵轻松,大家又开始往前走。
随着人越来越年长,积累越来越多,争斗越来越猛,内心越来越焦虑,人不免抱怨。这就是到了兄弟互相指责的时候,都觉得社会辜负了自己,都觉得自己付出太多,回报太少,自己
内心仓皇犹豫,就这样吵吵闹闹一路走来。
走到40岁,所谓年近不惑的时候,所有意气风发的东西都过去了,人开始变得疲惫、颓唐,互相扶持着再走。
走到60岁,觉得晚年的时光应该是美好的,是应该珍惜的,让我们安静下来吧,不要再抱怨了。这个时候大概到了孔夫子所谓的“而耳顺”,心顺应了,少了很多指责,终于走到了80岁。
庄子在《养生主》篇里有这样一句话,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油脂在柴火上燃烧,油脂烧完了,柴火燃尽了,但是火却可以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
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传承。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
这就是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
当代社会,人的寿命得以延长,已经远远胜于远古。但是,在心理上,对于死亡的畏惧,对于生命的留恋也远远超乎从前。应该说,在今人的生活里,有太多太多的隐私,有太多太多的牵绊,有太多太多让人闭不上眼睛的事情在心头纠缠。
但是,庄子讲了这么多关于自己的、亲人的、朋友的生死故事,他对生死的看法与今人全然不同。在他已经穿越的这个生命中,他看重的是火光,而不是柴火的长度。人生的事迹是可以写下来的,但每一个人的判读又是各不相同的。
站到最后的这个终点上,突然之间怅然若失,想起来这一生最宝贵的东西留在了20岁的行囊里,那就是一直还没有打开的梦想,从来没有放飞过,从来没有跟随过自己,徒然一身,走完了一生的历程。但是,20岁回不去了,这就是一条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