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中华文化中因为有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不仅加深了其广度与深度,同时也增强了其韧性与生命力。……
孔子一生曾多次向老子问礼。
第一次有年代可考,是在孔子17岁时,即鲁昭公七年(前535年),地点在鲁国的巷党。
第二次是在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
第三次是孔子53岁时,即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年),地点在一个叫沛的地方。
第四次在鹿邑,具体时间不详。
《史记》载: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若把老子的这段话通俗来讲,那就是:“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连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了。”
老子的话非常直率,也非常中肯,同时也充满着一种希望,就是要孔子去掉骄气和奢望,审时度势,守拙归真,大智若愚,方能成就大业。
《史记》还记载,临别时老子向孔子赠言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就是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这几句话是:‘一个聪慧又能深思洞察一切的人,却常遭到困阨、濒临死亡,那是因为他喜好议论别人的缘故;学问渊博见识广大的人,却常使自己遭到危险不测,那是因为他喜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人子女的应该心存父母,不该只想到自己;做人臣子的应该心存君上,不能只顾到自己。’”
这是老子在孔子问礼于他之后送别孔子时所说的道别之语,此时,老子已成为得道的长者,孔子则是有为的后生。老子送孔子之言,可以看作是长者对后生的谆谆告诫,饱含着深奥的睿智而且充满了善意:其一,告诫孔子注意祸从口出。那些聪明深察者之所以常常濒临死亡,就在于好议论别人;那些博学善辩者之所以常常危及生命,就在于好揭人恶端。其二,做儿女者,要做到心中有父母,做臣子者,要做到心中有君主,而不能只顾到自己。
姑且不论老子这段话中所隐藏的深意,仅是“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这句名言就足以使我们发人深省。送人以财只能解决人一时的温饱,送人以言则能使人受益一生。历史上曾有多少英雄豪杰,在人世间的争名逐利,如同苍蝇逐血,即使生前叱吒风云,荣华富贵,死后却难免骂名千古。
而做为一个文人的孔子,一生只是著述立说,教人向善,死后却能名垂青史,世世代代受人尊崇敬仰。从“仁人者送人以言”这句话中,我终于悟到了孔子千年之后仍然被人敬仰的原因。
人世间有许许多多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东西,然而没有智慧的人却永远看不到它的存在,因此才有许多愚顽不灵的人对他人的劝善良言不屑一顾。
其实做人的道理远比一种技能或物质财富更为重要,老子的思想之所以很难被一般人所接受,是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而老子却能看到事物的本质;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老子却同时能看到事物的反面。中华文化中因为有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不仅加深了其广度与深度,同时也增强了其韧性与生命力。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观察问题很透彻、言辞犀利善辩的人,如果遭遇到危及自身生命的事,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好议论人,揭人的短处!作为子女和人臣,言语和行动都不能只考虑到自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当然,也指出孔子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这样会伤害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这是何等的语重心长啊!
《史记》还记述,当年孔子问礼于老子之后,对弟子们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也!”
孔子把老子比喻为龙,而且有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可见孔子对老子是何等的尊重。这次入周问礼之行,使孔子大开眼界,大长见识,对其后儒家思想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启迪作用。
孔子问礼后不久,周王室爆发了“王子朝之乱”,战火连年,老子失去了职务,他骑着一头青牛,离开了周王室,西出函谷关事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