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养生文化 >> 道家养生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阮籍对庄子理想人格的继承发展
2015-09-18阅读:9903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庄子和阮籍的理想人格都是追求自由和自主精神,庄子是从想象回到现实,阮籍则超越现实走向幻想。阮籍虽师承庄子,但又具时代特色。……

人的行为可以受到限制,人的理想可以被摧毁,但人的心灵是难以禁锢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建构,可以说是阮籍在黑暗现实的窒息和重压下所企求的一种无望的希望。阮籍目睹文人学士的被残杀,饱经心灵的痛苦。他自身难以与强大的封建统治相对抗,更无法改变现实。于是他接受了庄子遨游宇宙、与天地合一的虚幻理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

阮籍对庄子理想人格的继承发展

阮籍的理想人格最突出的表现在他彻底否定儒家的世俗人格。在创造理想人格的同时,阮籍在他的诗文中否定和批判了儒家的道德规范、立身准则。阮籍在《咏怀诗》其四十五中对儒者“违礼不为动,非法不肯言”的愚腐既嘲讽又怜悯。《咏怀诗》其六十七中,作者对儒家之徒那种“外厉贞素淡,户内灭芬芳”的假仁假义和“放口从衷出,复说道义方”的虚伪面目也作了辛辣的讽刺。阮籍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头脑十分清晰,他很明白统治阶级是不讲什么仁义道德的。儒家之徒却郑重其事地履行这些行为规范,实在愚腐可笑。在《大人先生传》中,阮籍用凝炼的语言,概括了儒家的理想人格模式是“服有常色,貌有常则。言有常度,行有常式。……唯法是修,唯礼是克。……扬声名与后世,齐功德于往古”的君子。所谓“君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符合儒家的规范、周孔的遗训。治国平天下,扬名后世,于公于私皆足以为后世之楷模。但这毕竟是短暂的、有限的。阮籍创造了他的理想人格即大人、至人、圣人、真人的形象。“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其形。天地制域于内,而浮明开达于外。天地之永固,非世俗之所及也”1。这是有限与无限的对立,自由与自禁的对立。对于君子的“古今不易之美行”,大人先生认为这样的人生譬如裤裆中的虱子,虽以为处“吉宅”而谨行循矩,但总免不了与裤同焚的命运。可见阮籍的理想人格是以否定儒家人格为基础的。但它与庄子思想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阮籍有《达庄论》一文,全面深刻地概括了庄子思想的精髓以及自己的深刻领悟。从庄子的齐祸福,一死生,一直到“秋毫为大,泰山为小”的相对主义,更有对庄子理想社会的描绘。阮籍发自肺腑地称赞道:“庄周之云,致意之辞也。”在许多诗文中也同样可以看到他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发展。首先,阮籍理想人格的名号来自《庄子》一书。先看“大人”。《庄子·在宥》:“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处乎无响,行乎无方。”《庄子·则阳》:“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除阮籍理想人格最典型的名号大人外,还有“至人”、“圣人”、“真人”,也皆源于《庄子》。阮籍《大人先生传》曰:“至人者,不知乃贵,不见乃神。神贵之道存乎内,而万物运于外矣。”《庄子·田子方》:“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庄子·齐物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洹而不能寒。”阮籍《大人先生传》曰:“且圣人以道德为心,不以富贵为志。以无为用,不以人物为事。尊显不加重,贫贱不自轻。失不自以为辱,得不自以为乐。”《庄子·齐物论》:“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大人先生传》:“太初真人,惟天之根。专气一志,万物以存。退不见后,进不睹先。发西北而造制,启东南以为门。微道而以德久娱乐,跨天地而处尊。”《庄子·大宗师》:“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事)。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可以看出,阮籍继承了庄子理想人格的概念。当然,就具体内涵而言,庄子与阮籍不完全一致,阮籍赋予了自己独特的主观色彩和个性精神。

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指斥了君子之行所造成的黑暗的社会状况,这个社会尔虞我诈、黑白不分;争权夺利、残酷无情。而大人先生追求的理想社会与此截然相反,顺应自然,纯真朴实,一片天籁。“昔者天地开辟,万物并生。大者恬其性,细者静其形。阴藏其气,阳发其精。害无所避,利无所争。放之不失,收之不盈。亡不为夭,存不为寿。福无所得,祸无所咎,各从其命,以度相守。明者不以智胜,暗者不以愚败。弱者不以迫畏,强者不以力尽。盖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这种理想的社会模式来源于《庄子》,但比庄子更加概括。《庄子·盗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麇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庄子·月去箧》:“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可以看出,阮籍抛弃了庄子复古主义的理想模式,抛弃了庄子理想社会的物质生活原始性,以及没有智慧的精神蒙昧性,继承发展了它反对异化、自然无为的思想。

相对于宇宙的永恒,人的生命太短暂了,死亡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死亡是每个人心中潜在的悲剧意识。阮籍凭着对宇宙人生的独特领悟,遗世独立,创造了与造物同体,与天地并生的理想人格。它摆脱了人生寿命之限,超越了现实人生的时空局限。这是一种纯理想的幻梦。大人先生“陈天地之始,言神农黄帝之事,昭然也,莫知其生年之数”。“目万里为一步,目千岁为一朝”。“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其形”。“登乎太始之前,览乎忽谟之初,虑周流于无外,志浩荡而遂舒。飘飘于四运,翻翱翔乎八隅”。可以看出对有限的生命的超越已经十分富于飘缈的色彩,它受庄子启发,却又比庄子更为空幻。庄子面对死亡达观超然,而阮籍则表现了正始文人学士在人生短暂、痛苦无常的情况下,渴望去寻求永恒与时空的无限。

阮籍的理想人格摆脱世俗的束缚,打碎一切偶像。人间的汤武、许由、孔丘等都不值得崇拜,世俗的名利难以束缚,世俗的事非标准不能限制。摆脱了富贵荣华的桎梏,摆脱了尊贵贫贱的羁绊,有独立的人格和事非标准,“是故不与尧舜齐德,不与汤武并功,王、许不足以为正,阳、丘岂能与比纵?天地且不能越其寿,广成子曾何足与并容?激八风以扬声,蹑元吉之高徙。被九天以开除兮,来云气以驭飞龙,专上下以制统兮,殊古今而靡同。”可以看出,世俗的所谓圣人、名人再显赫,也都是短暂的。阮籍的理想人格却蕴藏和体现着一种开阔广远的道路,永恒的、融于宇宙的安宁恬静的心境。这一点同样有庄子影响的痕迹。《庄子·逍遥游》:“是其尘垢米比糠犹陶铸尧舜也,孰肯以物为事。”《庄子·田子方》:“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庄子·养生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这实际上并不是说庄子排除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庄子笔下的真人,“凄然似秋,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可见理想人格的喜怒哀乐之情是通于大道,顺于自然,充满对人间俗物的鄙弃和世俗道德的否定。这种超然人世的态度,表现了精神的自由和对世俗生活的厌恶。从阮籍和庄子的比较不难看出,鄙弃传统的世俗观念,对儒家权威的否定,阮籍与庄子相同。然而,庄子理想的超越也罢,幻想的逍遥也罢,他毕竟在现实中生存,因此庄子常常是从想象回到现实,理想人格毕竟也还是最终走到现实,“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阮籍的理想人格却始终超世,凭空构想,追求一种心灵的绝对自由和精神的超越。很明显,阮籍的理想人格具有幻想色彩,这是一种心灵的向往。“今吾乃飘飘于天地之外,与造化为友。朝餐汤谷,夕饮西海。将变化迁易,与道周始”。“故至人无宅,天地为客。至人无主,天地为所。至人无事,天地为故,无是非之别,无善恶之异,故天下被其泽,而万物所以炽也”。“盖陵天地而与浮明遨游,无始终自然之至真也”。庄子的理想人格追求自然宁静,与社会俗事、俗念隔绝的心态,这是一种超越具体时空、超越理性的境界。通过精神的遨游,个人渺小的生命之躯,与自然的永恒融为一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可以看出阮籍与庄子的默契。

不可否认,庄子的理想人格已具有并吸收了神话的色彩。庄子笔下的理想人格表现了上古社会人们对征服自然力的一种幻想。阮籍并不是一个纯哲学家,他的诗人气质,使他的理想人格更多地带有诗化的色彩。在理论概念和理论思维贫乏的古代哲学中,哲学思维通过神话来暗示是经常的。当然,这种表现方式不过是哲学发展的一个历程,而不是极致。阮籍理想人格的幻想色彩,不仅吸取了《庄子》的精髓,而且也借鉴了《楚辞》绚丽的文彩,新奇飞动的想象和光怪陆离的神话,展现了神仙般的美妙境界。

危冠切浮云,长剑倚天外。

细致何足虑,高度跨一世。

非子为我御,逍遥游荒裔。

顾谢西王母,吾将从此逝。

岂与蓬户士,弹琴诵言誓。(《咏怀》四十二)

鸿鹄相随飞,随飞适荒裔。

双翮凌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王干实,夕栖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咏怀》八十一)

阮籍想象的翅膀翱翔于尘世之外,摆脱人世的种种限制,超越有限的生命历程而达到永恒。第二首中鸿鹄成为这种理想人格的物化,它乘着长风脱离人世,须臾之间消逝于万里之外。朝餐琅王干,夕栖西山,不沾世俗,不染尘氛,罗网难以束缚。可以看出阮籍对自由的向往和理想人格倾注的无比热情。在《大人先生传》中,他的想象上穷碧落下黄泉,运用美丽的神话,给理想人格染上了一层神秘绮丽的色彩。“虚形体而轻举兮,精微妙而神丰。命夷羿使宽日兮,召忻来使缓风。攀扶桑之长枝兮,登扶摇之隆崇。跃潜飘之冥昧兮,洗光曜之昭明。遗衣裳而弗服兮,服云气而遂行。朝造驾乎汤谷兮,夕息马乎长泉。时崦嵫而易气兮,辉若华以照冥。”“凌天地而径行,超氵蒙鸿而远迹”。大人先生遨游于神话境界之中,上天入地,神秘莫测,远迹人世。阮籍之所以要将理想人格赋予超人的神性,正是为了表达对无限的向往和对超脱俗世、摆脱现实的渴求。他让精神自由地漫游在无穷的宇宙之中,因此获得了世俗所见不到的美妙境界,“召大幽之玉女兮,接上王之美人。体云气之迥畅兮,服太清之淑真。合欢情而微授兮,先艳溢其若神。华姿烨以俱发兮,采色焕其并振。倾玄髦而垂鬓兮,曜红颜而自新。”可以看出阮籍理想人格美比庄子更倾向于无限的追求,同时也更富于幻想和诗化的色彩。

不仅理想人格的品质庄子与阮籍有源渊关系,而且理想人格的自我修炼方式也有继承的痕迹。为了获得精神的自由,庄子要求人们对人的生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社会地位与遭遇等采取无累、无患、无待的精神境界,保持恬淡无欲的心理状态。《庄子·庚桑楚》中提出了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要求,那便是“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如能保持这样的心态,那么“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也”。“只要一个人能意识到他的自由性,则他所遭遇的不幸将不会扰乱他灵魂的和谐与心情的平安”2。庄子的恬淡无欲是自觉的意识,因此,它便不是精神的麻木,而是理性的觉醒,精神的超越。阮籍在理想人格的建构过程中,吸收融化了庄子的这种修养方式,“至人者,恬于生而静于死。生恬,则情不惑,死静,则神不离。故能与阴阳化而不易,从天地变而不移。生究其寿,死循其宜,心气平治,不消不亏。”(《达庄论》)理想人格摆脱了人世间功名利禄、声色娱乐、美味享受等世俗的桎梏,而达到一种飘缈高妙的美好境界。“夫清虚寥廓,则神物来集。飘飘恍惚,则洞幽贯冥。冰心玉质,则激洁思存;恬淡无欲,则泰志适情”。(《清思赋》)甚至在他的音乐美学论文《乐论》中也一直把这一精神贯穿进去,“至乐使人无欲,心平气定”。“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故谓之乐也”。可见庄子、阮籍二人认为恬淡无欲是一种追求理想人格的必由之途。

在强调“恬淡无欲”的自我素养同时,庄子还反复强调保持自我的自然本性、本来面目,抛弃人世间的虚伪、造作、智巧,“去知与故,循天之理”。(《庄子·刻意》)“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庄子·天地》)在《庄子·达生》中更提出了“以天合天”的著名的命题。然而不可否认,庄子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孤立的境界与顺应自然的心态。这是人类思想史上较早使人摆脱外在种种束缚、恢复人性的自由的呼声。阮籍的理想人格,任真自然,自由通脱,外在的道德、欲望不能扭曲他的灵魂,与庄子一脉相承。阮籍的理想人格是那个时代的独特产物。在强调阮籍理想人格的历史意义时,不可否认这只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超越,并没有多大的现实实践性。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