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按:无名子翁真人乃紫阳真人嫡传,张紫阳传刘广益,刘传翁,翁传若一子,若一子传龙眉子,其中刘真亲侍张真入室……
按:无名子翁真人乃紫阳真人嫡传,张紫阳传刘广益,刘传翁,翁传若一子,若一子传龙眉子,其中刘真亲侍张真入室,亲见张真人之丹法实作过程,若一子亦亲侍翁真入室,故此派传承,少谈玄妙之理,多讲金丹实事,语言精炼,直指堂奥,乃目击而道存矣。至于张真人传石杏林,石传薛道光,薛传陈泥丸,陈传白玉蟾一系,则多谈玄理,旁参佛论,言语博杂,所传较之翁真一系,已不纯正显豁,反易使初学者误入歧途矣。二派皆为张真嫡传,翁派胜在以实作立说,故语言精简,次第分明;白派胜在玄理卓然,故文风超脱,汪洋广博。后世许多丹家皆喜白派,而于翁真一系,不甚注意也。
诸家之注《悟真篇》者,惟以翁真所注最真,此《三乘秘要论》,泄《悟真》之精要,发《悟真》之未发,所论金丹大道,简明扼要,显豁分明,乃辩明邪正之试金石。金丹之道,正如翁真所谓:“其道至简至易,虽愚昧小人,得而行之,亦立跻圣位”,此无有半句虚言,更非象征及比喻之语,然翁真又曰:“奈何上圣秘重,不许轻泄,传之者皆口口相授,不记文字,是以难遇也”,又言“难莫难于遇人,易莫易于成道”,非法财侣地俱全,则不可得而行之,若真能条件俱足,则得而行之,一时成丹,至简至易,二三年间,即能成道,吕祖所谓“辛苦两三载,快活千万劫”也,正紫阳真人所谓“难遇而易成”者也。
吾自得此道真传以来,广参博采,凡近现代稍稍有名者之所论所著,皆细参遍览之,然,遍天下未见一二人能透识金丹真宗者。以至现代物理、生物、哲学、各种最新科学等书,吾亦多有涉猎及关注,认为前圣称此金丹为“无上至真之妙道”,实为中肯之言也。)
丹虽分三,道实一贯,必自小而中,自中而大,此修丹入道之次序,余故分为三卷,上卷以炼金丹,为强兵战胜之术。中卷以运火符金液还丹,为富国安民之法。下卷以九转大还丹,为神仙抱一之道。谓之三乘大法,以应阴符经之正义。……乃无上至真之妙道也,五师宗祖口口相传,惟此一法耳!
夫混沌未显之前,虚无寂寞,无名可宗,强名曰道,道降而生一炁,非动非静,非浊非清,邈不可测,圣人强言,谓之混元真一之炁,一炁既判,化为阴阳。阴阳者,天地也,男女也,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故自有天地以来,未有一物不因阴阳相交而得其形也。
夫欲修炼者,若以金石草木之象名万有不同之器类以至一身精津气血液之属而为丹质者,此皆后天地生滓质之物也,滓质之物,有形可睹,安能生有形而入于无形也哉?后天地生者,皆不离乎天地之内,而有形者未尝不坏,安能变化而超乎天地之外也哉?不超乎天地之外,而有形者未始不堕于阴阳生死之数者也。
夫阳主生,阴主死,一死一生,一往一复,此理之自然也,设使煅炼得法,服饵有功,寿等龟龄,年齐鹤算,及其数尽,未有不亡,若箭之射空,力尽必坠,谓其有形未有不坏之理也。
是故圣人采先天一炁以为丹,炼形还归于一炁,炼炁归神,炼神合道而归于无形之形,故能超乎天地之外,立乎造化之表,掌握阴阳,挈提天地,而不为阴阳生死之变易者,先天一炁使之然也,故得丹体常灵常存、不生不灭矣。譬犹运瓮,处瓮之内,焉能运瓮,必也处瓮之外,则能运瓮矣。
真一之炁,生于天地之先,邈不可测,圣人以同类之物诱之成丹,亦犹日中有火,以阳燧引之,则得其火矣。又如月中有水,以方诸引之,则得其水矣。故煅炼同类之物,立为炉鼎,号曰真龙真虎。故吕公词有“自然炉鼎、虎绕龙蟠”之语也。
夫同类者,无情之情、不色之色也,万物之中,得其性命之正,为灵为贵之最者也。假若采得同类初弦之炁,运而用之,故号曰真铅真汞也。仙翁曰:“时人要识真铅汞,不是凡砂及水银”,乃初弦铅汞之炁也。
初弦者,上下两弦二八之数也,龙称八两,虎重半斤,所以谓之二八也,以其水源至清,有炁而无质者也。以此气类而诱之,则真一之炁降灵而有象也。仙翁曰“药逢炁类方成象,道在虚无合自然”也。
夫炼此金丹,先求名山福地,次创丹室数椽,坛筑三层,剑卓四面,悬之以镜方,乃立龙虎为鼎炉,置刻漏为规矩。抽添有水火之则,作用有辅弼之俦,如此之类,未易敷陈,亦假世财,方克就绪。故阴真君论曰:“欲修此道,须假资财,如无资财,则修金丹不成”,又须三人为侣,方可修炼,三人同心,一志之良友也。
密当八月首望之宵,一阳初动之际,当先主者,禹步登坛,左手擒龙,右手擒虎,精调气候,数按周星(或作周天),匹配阴阳,息符刻漏,故得金水交併,龙木孕英矣。
一者,坐幄运筹,经文纬武,而继(计)其中间首尾之所施,不使毫厘差忒,故仙翁曰“大都全籍修持力,毫发差殊不作丹”也。
一者潜窥刻漏之的,密整抽添之用,准备火功,无失爻卦,逾时过刻,丹必难成,故朝元子曰“劝君穷取周天数,莫使磋跎复卦催”。
三人一心,递互相符(扶),不半时辰,立得真一之炁,归于交感之宫,结成一粒,大如黍珠,号曰金丹,现在北海之中,赫然光透帘帏,即时密运莫邪以追之,才得入口,则立跻圣位矣。故仙翁曰:“一粒金丹吞入腹,方知我命不由天”。
得此一粒,镇在丹田炁海之中,则一身精炁翕然而归之,立结成砂而不失走,然后运火煅炼成金液还丹。夫火者,阴阳之气也,阳数奇,阴数偶,自子至巳,六辰属阳,故谓之阳火。自午至亥,六辰属阴,故谓之阴符。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二篇之中,夺得四千三百二十年正炁,归我丹田之中,温养子珠,结就圣胎也。老君曰:“阳奇自子生,阴偶从午发。终始在乾坤,中冥母胎月”,故得外接阴阳之火,内生金液之质,不须加功,自然运转,从尾闾历历然有声,直透双关,逆上泥丸峰顶,降下口中,状如雀卵,馨香甘美,此乃金液还丹也,徐徐咽归丹田,结成圣胎,养就婴儿,故仙翁曰:“婴儿是一含真炁,十月胎完入圣基”,盖凡胎十月降诞,圣胎亦然。
十月火备,功圆脱胎,而化形为纯阳之体。寒暑饥渴不能为恼,方可投于深山穷谷之中,或卑污僻陋之所,面壁九年,以空其心,无人无我,心境一如,故谓之神仙抱一也,正释子收牛之时,惟识心见性者,抱一则斯道弘矣。
九载功备,无为之性自圆,而慧自生,纯阳之体自妙而神自灵,故得性命与道合真而无形矣。无形之形,随物现相,遇风则风,遇雨则雨,遇水火则为水火,遇飞走草木变化不测,倏存倏亡,瞻之在前,忽然在后,故能分身百亿,应现无方,若一月之照万水,无不周遍,是以随缘赴感,靡所不应,原其至真之躯处于至静之域,实未尝有作者。此乃神形性命与道合真,而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也。故圣人强名之曰:九转金液大还丹也,又曰:金刚不坏之躯,乃为无上至真之妙道也。
仙翁独弘斯道,故以真金妙色之身,证其巍巍堂堂真金慈相,普现法界,救度众生,故示刘奉真之徒以性道无生而入寂,后现真身于王屋山中,示以命道不灭而圆通。故于元丰五年三月初五日尸解之时,乃留偈曰:“一灵妙用,法界圆通”,此非性命之道双圆,形神之真俱妙,岂能入于此哉!其阅世亦九十六载矣,平时宏阐玄微,吟咏情性,言词奥雅,汲引后来,自目其篇曰“悟真”,悟真云者,性命之真也。又念后学惟知命道而不知尽性,惟知性道而不知养命,故有了悟真如之一绝“丹是色身妙宝”之一词,启发高明之士、大根器之人,俾知性命之道咸获究竟圆通,迥超三界。此非无碍大悲平等之心、智慧圆明者,孰能如是哉?
愚虽识见暗昧,颇得仙翁之密旨,故精研是篇而露其真机十已八九矣。深虑同好之士,不识金丹源流所自,于是原始要终,冒犯天谴,直指悟真之坦途,倘有夙骨合仙者,径直入于悟真之门,寻无为于一黍之珠,若于外觅,则不可以冀其有所得矣。
昔元始天尊悬一宝珠,大如黍米,在空玄之中,无鞅圣众,勃勃俱从口而入者,即此金丹之一粒也,一粒如黍,包含万象,囊括三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亙古至今,高真上圣,证此道者,不可胜举,孰不由此一黍而证无上之大道哉!
此道至简至易,苟非真师指示,则莫能晓其深根固蒂者,根蒂识矣,苟非鉅有财力者,则亦莫能成其功而著其事也。功事著矣,苟非明心见性,则亦莫能臻于抱一之妙也。抱一既妙,则性命之道至矣,不可复有以加矣。
是故命道莫不有传于师指而后明,修持而后著也。若夫性道则不然,不由外至者也,苟非见闻知识于外者,则堕于中小之规,而不徹其听莹之至者也,惟于自己胸中自悟自明,方能尽其性道,而得所谓最上第一乘者也。吁!性道之中,非有悟有明也,悟无所悟,明无所明而已,非有尽有得也,尽无所尽,得无所得而已,最上第一者,上无所上,一无所一而已。
学者倘达师旨,手握天机,煅炼神丹,脱胎换骨,更又明心达本,了悟真空,直超最上之乘,径入无为之境,则形神俱妙,性命交圆,驾鹤骖鸾,乘龙跨凤,共为蓬阆之游必矣!
强兵战胜之术——
夫强兵战胜之术者,乃炼金丹之旨也
夫炼金丹者,每以中秋初夜,一阳初动时,坐镇魁罡,坛升三级,左擒龙而审定鼎弦;右捉虎而精调火候,一文一武,交争战于玄门;一去一来,互斗危于牝户。息符刻漏,数应周天,无令毫发差殊,(纤微悔咎,故得片饷时中,三战才终,立夺丹珠入口矣)。故曰:强兵战胜之术也。
夫兵者,龙虎也,战者,交媾也,不一时辰,立获金丹入口者,战胜之术著矣。故《西华经》曰:
夫富国安民之法者,乃运阴阳符火之旨也
夫大道无形,肇生一炁,一炁混沌,判为阴阳,故至阳之炁轻清覆冒于上者,谓之天。至阴之炁重浊负载于下者,谓之地。积诸纯阳之炁飞升于天者,仙也。积诸纯阴之炁沉沦于地者,鬼也。禀一阴一阳之炁、不升不沦之躯,处于天地之中,可仙可鬼者,人也。
(是故)人能修炼,剥尽群阴,而形化为纯阳之炁,则升仙矣。不知修炼,日耗元阳,而体化为纯阴之气,则为下鬼矣。易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亦各从其数也。
是以圣人仰观俯察,知人禀天地之秀炁,为灵为贵之最者。故假真阴真阳二物,夺先天地之一炁以为丹,饵归丹田炁海之中,以御一身后天地之气,则一身之气翕然而归之,若万邦之朝人主,众星之拱北辰也。
知人始因父母交感之精而有此身,是以盗阴阳纯粹之炁以为化基,号曰阴符阳火,循环六十卦之中,周而复始,回七十二候、二十四气于一日一夜之中,夺得四千三百六十之正气辐辏于丹田气海之中,温养丹珠。其丹处于中宫,无为而静应(或无为而制其外),故得外接阴符阳火,内生真一神躯,十月脱胎,而形化纯阳之气,饥渴无能扰,寒暑不能侵,故为富国安民之法也。
夫国者,身也;民者,精气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邦若无君,则民罔归,君若无臣,则国罔治,是以圣人以丹为君,以火为臣,丹火相须,君臣庆会,则天下平治,本固民安,故一身之国富矣。《西华经》曰:精完炁足,是为富国安民,正在饵金丹之后也。是以仙翁续述绝句六十四首,按周易六十四卦者,明运火爻之数也。又续添西江月一十二首,以象运火沐浴,共十有二月之功也。此余所以分为中卷,以明运火之法,富国安民之意,盖修丹之次序,当如是尔。
神仙抱一之道
夫神仙抱一之道者,乃圣人运火功圆之时,形化为纯阳之炁,然后身投僻陋之隅,面壁九年,抱一以空其心,心定神化,与道冥一之谓也,故曰:道为性本,性是心源,心性同体,变化无边,百姓日用,亦曰自然。若能了悟忘象忘言,虚心实腹,抱一而迁,功成九转,乃得神仙,此其旨也。
夫九转者,九年也,九乃阳之极数也,一者,道之强名也,抱者,抱无所抱也,神仙当此之时,堕肢体,黜聪明,离凡尘,齐物我,毋固毋必毋取毋舍,心境如一,逍遥自在,故得宇泰定发乎天光,九载功完,则无为之性自圆,无形之神自妙,神妙则变化无穷,隐显莫测。性圆则慧照十方,灵通无碍,故能分身百亿,应现无方,而其至真之体处于至静之域,间然而未尝有作者。此其神形性命俱与道合真矣。故谓之神仙抱一之道也。
昔仙翁道成之后,示刘奉真之徒以无生而入寂,既入寂矣,而又现其身于王屋山中者,即斯道也。昔如来涅槃后,自涌金棺于空中,化三昧火,既焚其身矣,因母哭而不已,又现金身于空中为说半句偈者,亦斯道也。昔达磨面壁九年,既入灭矣,又携只履西归者,此也。普陀既焚身于巨焰,形既燃矣,而铎声犹撼于空中。若此之辈流,未易该举。倘非性命双圆,形神俱妙,孰能若是哉。是故仙翁毕其卷末,而以禅宗性道者,实明神仙抱一之道也。故余分为下卷。
夫性之道,虚无广漠,默默昏昏,无可得而形容以言之也。人与非人,悉皆平等,无有高下,但无始以来,凡有形与名与夫无有形而名者,未尝有一物不圆成具足,以其本始自然,清静具足,故未始有可得而形容以言之也。然而〈大藏〉乃有五千四十八卷者,此皆圣人以人昧道甚不获已而强名言之也。欲人因言以明道,道明则言语俱成非矣。故《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是以有言皆是谤也。今则仙翁歌咏性道,亦不获已而言之,固以赘矣。此余所以不复加之解释者,不欲为画蛇添足也。惟愿猛烈高明之士,不由外得,直于自己胸中自悟自明,卓然独耀,直下承当,受用将去,不问喧静语默,酒肆花街,那么也得,不那么也得,头头无别,处处和谐,尽十方世界具一只眼、出一只手,妙用纵横,四通八达,盖天盖地,随处运动而莫非真,随所施为而无不可则,知这里本来天性具足,无欠无余,拟议自弛矣,所能俱忘矣,无问无应,无思无虑,虽性之一字,抑亦用不著也。
三乘秘要诗
金丹术
大哉一黍兆虚无,降本流形复卦初。两片乾坤资造化,一斤日月运机枢。周天息数微微数,进火神功的的符。烧罢半辰文武火,赤龙夺得夜明珠。
运火法
一珠饵罢地交天,雨凑玄关火炽然。六十卦循朝与暮,九重城里汞烧铅。抽添运用须防险,沐浴停符不使烟。功备脱胎完十月,无中养出大罗仙。
抱一法
丹即筌蹄道即鱼,忘筌得道证空虚,莫坚守抱无为一,扑碎虚无一也无。妙有灵光常赫赫,含容法界自如如。随缘赴感常清静,九载金刚不坏躯。
[总按:即上数篇,凡丹法中之同类、药物、鼎器、火候等等秘旨,皆有明显揭示,先天金丹妙道,已泄之七八矣,还有十之二三,作者非不能泄,实乃天机至秘,而不敢泄,学者必求口传,方克有悟。
篇中言同类者有数处,“阴阳者,天地也,男女也,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夫同类者,无情之情、不色之色也,万物之中,得其性命之正,为灵为贵之最者也。”,“是以圣人仰观俯察,知人禀天地之秀炁,为灵为贵之最者。故假真阴真阳二物,夺先天地之一炁以为丹,”,“仙翁首列律诗一十六首者,以明龙虎各一八之数”,翁真在《悟真篇注》中言:“真阴真阳同类有情之物各重八两”,又言“实而有者,真阴真阳也,同类有情之物也”。以上论同类,尽善尽美,无以加矣!
言药物有数处,“非动非静,非浊非清,邈不可测,圣人强言,谓之混元真一之炁,一炁既判,化为阴阳。”,“假若采得同类初弦之炁,运而用之,故号曰真铅真汞也”,“初弦者,上下两弦二八之数也,龙称八两,虎重半斤,所以谓之二八也,以其水源至清,有炁而无质者也。以此气类而诱之,则真一之炁降灵而有象也”。翁真《悟真篇注》云“真一之炁,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中,恍惚杳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如之何凝结而成黍米哉?圣人以实而形虚,以有而形无,实而有者,真阴真阳也,同类有情之物也;虚而无者,二八初弦之炁也,有气而无质者也。两者相形,一物生焉,所谓一物者,真一之气凝而为一黍之珠也”。“得此一粒,镇在丹田炁海之中,则一身精炁翕然而归之,立结成砂而不失走,然后运火煅炼成金液还丹”,“外接阴阳之火,内生金液之质,不须加功,自然运转,从尾闾历历然有声,直透双关,逆上泥丸峰顶,降下口中,状如雀卵,馨香甘美,此乃金液还丹也,徐徐咽归丹田,结成圣胎,养就婴儿,”。以上内外二药、内外二丹之秘,尽泄无余。外药者,乃二八初弦之炁;外丹者,真一之炁凝而为真一之精者也,又名黍珠,又名金丹,结在北海之中。内药者,又名金液大药,又名阳砂;内丹者,又名金液还丹,有名大丹。内外二药二丹乃是一道,实非有二也。外者,以其造化在外而言也;内者,以其变化在内而言也。药与丹者,药乃丹之初,丹乃药之成。若以彼我而论,在坤者为外为药,则在乾者为内为丹也。
言炉鼎者有数处,“真一之炁,生于天地之先,邈不可测,圣人以同类之物诱之成丹,亦犹日中有火,以阳燧引之,则得其火矣。又如月中有水,以方诸引之,则得其水矣。故煅炼同类之物,立为炉鼎,号曰真龙真虎。”,“乃立龙虎为鼎炉”,翁真在《悟真篇注》中言“夫炼金丹大药,先明天地未判之前,混沌无名之始炁,立为丹基,次辩真阴真阳同类有情之物各重八两,立为炉鼎,”、“以乾坤喻为鼎器,乾坤即真龙真虎也”。何谓真龙虎?非有情则不是真龙虎也,非同类则不是真龙虎也,非真阴真阳则不是真龙虎也,非二八则不是真龙虎也;非锻炼则不是真龙虎也,非交媾则不是真龙虎也。又,非得虚静无名之始炁立为丹基,则不得真龙真虎之真用也,此中玄之又玄,妙之又妙,无为有为,无名有名,非师细细抉破,则依稀仿佛,如梦里相似矣。
言火候有数处,“密当八月首望之宵,一阳初动之际”,“左手擒龙,右手擒虎,精调气候,数按周星(或作周天),匹配阴阳,息符刻漏”,“坐幄运筹,经文纬武,而继(计)其中间首尾之所施,不使毫厘差忒”,“周天息数微微数,进火神功的的符。烧罢半辰文武火,赤龙夺得夜明珠”,“左擒龙而审定鼎弦;右捉虎而精调火候,一文一武,交争战于玄门;一去一来,互斗危于牝户。息符刻漏,数应周天,无令毫发差殊,纤微悔咎,故得片饷时中,三战才终,立夺丹珠入口矣”。“夫火者,阴阳之气也,阳数奇,阴数偶,自子至巳,六辰属阳,故谓之阳火。自午至亥,六辰属阴,故谓之阴符。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二篇之中,夺得四千三百二十年正炁,归我丹田之中,温养子珠,结就圣胎也。”,“盗阴阳纯粹之炁以为化基,号曰阴符阳火,循环六十卦之中,周而复始,回七十二候、二十四气于一日一夜之中,夺得四千三百六十之正气辐辏于丹田气海之中,温养丹珠。其丹处于中宫,无为而静应(或无为而制其外),故得外接阴符阳火,内生真一神躯,”,火候者,有外火候,龙虎二弦,文武交炼,所谓“二候功夫”也。有内火候,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所谓“常应常静”也。有炼金丹火候,乃强兵战胜之术也;有养还丹火候,乃富国安民之法也。有抱一火候,乃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也。]
小编导读:道人语:修行不可我持色身王福梅“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的重要教义之一,也是道教徒向死亡宣战的口号,意为……
道人语:修行不可我持色身
王福梅
“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的重要教义之一,也是道教徒向死亡宣战的口号,意为个人的生命同天地一样,都是由自然之气所化生,人如果凭借智慧通过造化之理,****阴阳之机,修道守气,返本归根,就可以与道同在,寿比天长。强调个人的生命,能由自我决定,不由天地掌握。这是一种以人生为本,肯定人生价值的积极态度。
道教这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念,最早见于东晋炼丹家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中。在葛洪看来,民间变化之术,无所不为,高山为渊,深谷为陵,男女易形为鹤、为石、为虎,铅性白而变赤为丹,丹性赤而变白为铅,等等。因此,他坚信,用异物烧炼金银,同服食金丹成仙长生一样,是必然有的事。所以他在列举了诸多炼物成金之事以后,论证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1)相信通过人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常规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葛洪的这一思想,也见于《西升经》中,《我命章》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我不视不听不知,神不出身,与道同久。吾与天地分一气而治,自守根本也。”北周道士韦处玄注解说:“天地与我俱禀自然一气之所性,各是一物耳,焉能生我命乎?我但去心知,绝耳目,各守根本之一气,则与道同久矣。”(2)由此可见,尽管《抱朴子•黄白篇》和《西升经》所提出的达到“与道同久”的方式不同,但都指出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强调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道教这种“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在人生观和实践方面,都有其积极作用和现代意义。
首先,“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蕴含着对人自身潜在价值的充分肯定,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种激励人不断进取的积极的人生观。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对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当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市场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这种人生观是企业或其它经济主体、个人在竞争中获胜的先决条件之一,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推动着企业经济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此类命题,对全人类都具有永恒的价值。
其次,“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在实践上有它的积极作用和现代意义。这主要可体现在道教中人在观察自我、天地及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过程中,对发展中国科技、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及形成正确的名利观方面的巨大作用。下文主要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述。
(一) 在“我命在我不在天”思想的指导下,道士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努力利用人类智慧制造shen药以求长生不死,在制造shen药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如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科技史进行细致考察之后所得出的一番精辟见解:“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思想相媲美,而且成为整个中国科学的基础。”(3)在这里,李约瑟博士所指的“道家”是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包括先秦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又包括汉代以来的道教。
道士们修炼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延年益寿、长生不老、飞升成仙。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首先对人自身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探讨了人体奥秘与机理,寻求治病养生的良药,而探讨的结果,便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医药学专家,像东汉时期的华佗、东晋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朝的孙思邈等,他们在中医药学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东汉时期,人称“神医”的华佗,发明了“五禽之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来锻炼身体,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健身操,也是体育科学史上最早的导引疗法。他还发明了“麻沸散”,在施行手术前,对病人进行麻醉,使外科手术学获得了长足进展,这些都是对世界医学的重大贡献。又如隋唐之际,人称“药王”的大医学家孙思邈也是一位道士,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枕中素书》、《福禄论》、《摄生真录》等多种著作,对中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孙思邈不仅医术高超,医学理论精湛,在医学观方面也有许多精彩的论述。在医术方面,他运用动物甲状腺防治甲状腺肿大,用动物肝脏防治夜盲,用葱叶做导尿管为尿闭病人施行导尿术等等;另外,他所记录的下颌关节脱臼整复法至今仍为医学界所沿用。在医学观方面,孙思邈提出许多关于医学研究的目的、医著编撰的原则、医生应有的医德及医学与疾病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独到见解。其中关于医学与疾病的关系,孙思邈提出一些很好的看法。他将疾病按能否医治,分为四类:第一类为“不治而愈;,第二类为“须治而愈”,第三类为“虽治难愈”,第四类为“真死不治”。在他看来,大多数疾病都可以治好,他说:“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4)“生候尚存,形色未改,病未入腠理,针药及时,能将节调理,委以良医,病无不愈。”(5)这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思想,是一种积极而正确的医学观,激励人们积极进取。
由此观之,道教各种各样的治病保健的理论和技术,是世界文明宝藏里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兼取西医之所长,相互补充,精益求精,将为现代医学文明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
道门中人在炼制“长生不死”的灵丹妙药时,讲究恰当的气候、时辰、地理位置等。因此,道门中人大多注重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热心致力于对自然界玄妙变化的探索,像《道藏》中就有许多著作反映了道门中人观察天地的活动,如《太上洞玄宝元上经》主要是对天体星宿与地象的观察记录;《雨炀气候亲机》主要是对云雨气象的观察描述。对天的观察获得了天文知识,有些道士同时也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如唐代著名的道教学者李淳风,便是当时杰出的天文学家。李淳风博古通今博览广识,对天文、历法尤为精通。他所奉命编撰的《麟德历》在唐代行用了六十余年,他还撰写了《晋书》和《隋书》中的《天文志》、《律历志》及《五行志》,对中国天文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对大地的观察获得地理知识,据有关研究表明,道士所重的《五岳真形图》中已有了地图学上最早的等高线画法,而且《五岳真形图》确与五岳的实际地形地貌有关,它大致能反映当地的地形和路径,可以说是古代道士所描绘的有独特价值的五岳古地图。(6)
另外,道士们在实践“我命在我不在天”思想的过程中,还对我国的矿物学、化学、体育学、营养学、养生学、性心理学、性医学、武术、兵法等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巨大贡献。可以说,没有道士们对各门科学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科技。
(二)道教从人的生存立场出发,充分意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维持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和谐,这对我们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道教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都是由阴阳共同组成的,而又相互联系和谐相处。同时又认为万物各有其性,应该顺应物性,让万物自然发展。《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物各自有宜。”(7)著名道士成玄英在《南华真经注疏》中说:“随造化之物性,顺自然之本性,无容私作法术,措意治之,放而任之,则物我全之矣。”(8)认为人们应该遵循“天道无为,任物自然”的原则,让宇宙自然发展。这种放任自由发展的原则体现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就要求人们禁止砍伐山林,禁止捕猎飞禽走兽,禁止探巢取卵,禁止乱倒污水等,以达到维持宇宙自然的、完美的和谐。这种维护生态环境的观点,对我们今天预防和解决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资源耗竭、自然灾害频繁等问题,具有突出的借鉴作用。生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人尚且懂得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难道生活在高科技信息时代的我们没有理由为维护生态平衡、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而奋斗吗?
(三)为了达到延长生命乃至长生不死、飞升成仙的最终目标,道士们在待人接物方面制订了一系列人生行为模式,而贯穿于这些行为模式之中的基本精神是清静、寡欲。道教认为清静是进入“真道”的得道境界,而有欲望是进入得道境界的障碍物。《清静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多,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9)因此,道教对人的欲望持严历的批判态度。《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10)强调要知足、寡欲。《西升经》更是严厉批判了人的欲望,《为道章》称:“欲者,凶害之根;无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源。圣人者去欲而入无,以辅其身也。”(11)
笔者认为,为了维持人个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适当的欲望是必要的。但人的欲海难填,放纵欲望,不知足地追求物质财富和感官享受,将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抗争,导致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破裂,使今日的全球性生态困境越陷越深。因此,为了维护人与人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
综上所述,“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指出了个人的生命不是由天地决定,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思想在发展中国科技、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正确的名利观、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是一种实践积极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