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道之一字,涵义甚广,难于训诂。而周秦学者,皆以大路解之,谓为万物之所共适,非定义也。故《史记》称道家“精……
道之一字,涵义甚广,难于训诂。而周秦学者,皆以大路解之,谓为万物之所共适,非定义也。故《史记》称道家“精神专一,动合无形”。揆之此理,实不相侔。至于法家学说,本质淆混,而于道家之素心素面,几将不可复识矣。
及夫东汉年间,沛国张陵(即张道陵)作“大丹序说”,以为道者,犹觉悟也。自觉觉他,自悟悟他,较为近理。不幸为客教所据,未便褫夺而。而唐之道士,又以“圆通”、“圆明”释之,病其空无实际,不可尽从也。
今依庄书之“化理”二字(理字于修为一面,即君人南面之术,如素书所谓理身理家理国理天下)暂作诠言,未知当意与否?俟更详之。故经云:本此宗旨而施化天人群者也。其义有四:
(一)主善为师:即学为好人。
(二)修身励业:即外功内果,或德行事功。
(三)坚固信心:即圆满志愿,或达到标准。
(四)引导人民思想:即济渡众生,或广渡有情。
正宗十家。支宗十三家未具录,说明在“寄玄照楼信”中。
[一]仙宗:最上乘,别名道教。倡始者,太一、广成、天真皇人。
(甲)纲要:宗法有五等:天神地人灵。广之则三洞、四辅、十二部、二十四部、三十六部、七十二部之典籍,其要有二。
(乙)法门:1)超世门:守戒、养志、炼心、尽虑、湛寂、复命、知常、洞慧、微妙、虚无。2)修为门:国政、经济、权谋、治策、纵横、兵略。
[二]金液:上之上。别名神丹。倡始者,女娲、黄帝。
(甲)纲要:宗法有二十四品、七十二家。其要有四。
(乙)法门:九鼎、太清、黄白、九光。
[三]聚玄:上之中。别名清静、齐慧。倡始者,右玄真人、清和黄氏。
(甲)纲要:宗法有五。
(乙)法门:谴欲、澄心、化气、神育、契道。
(甲)纲要:宗法有三。
(乙)法门:吐纳、服气、休粮。
[六] 调神:中之中。别名房中。倡始者,素女、黄帝。
(甲)纲要:宗法有百来事,其要有六。
(乙)法门:节欲保身、禁忌方法、攻治众病、补救伤损、摄精固气、还阳补脑。
[七]南宫:中之下。别名灵图、符录、天罡。倡始者:一真、玄女、鬼臾区。
(甲)纲要:宗法有百余事,其要有十一。
(乙)法门:阴阳、五行、六壬、奇门、神符、秘讳、密咒、罡令、禹步、假形、解化。
[八]苍益:下之上。别名服饵,具茨。倡始者:大隗、神农、僦贷季。
(甲)纲要:宗法有数百事,其要有五。
(乙)法门:饲谷,茹石、药摄、芳茵、丹砂。
[九]健利:下之中。别名修摄。倡始者:赤松、宁封、王子晋。
(甲)纲要:宗法有百余事,成数十家。其在有四。
(乙)法门:按摩、嗽咽、导引、行气。
[十]科醮:下之下。别名天章。倡始者:帝喾、夏禹、张宿、张陵、葛玄。
(甲)纲要:宗法之明真典格七等。录,百二十。科,二千四百。律,千二百。戒,千二百。大章,三百六十通。小章,千二百通。朝天醮仪,三百座。其要有十二。
(乙)法门:云篆,真文、劾召、荡秽、禳灾、解谢、忏罪、炼度、济幽、拜章、步斗、存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