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养生文化 >> 道家养生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黄帝内经》灵枢 ● 五邪篇第二十
2016-02-29阅读:9448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题解】五邪是指五脏的邪气。本篇讨论的是邪气侵入五脏后出现的常见症状以及针刺方法,故篇名"五邪"。【原文】邪在肺,则病皮……

【题解】五邪是指五脏的邪气。本篇讨论的是邪气侵入五脏后出现的常见症状以及针刺方法,故篇名"五邪"。

【原文】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提要】本文谈到邪气在五脏中的主要表现,描述了疾病的症状、病机以及治疗方法。

【白话解】病邪在肺,则表现为皮肤疼痛,恶寒发热,气逆而喘,出汗,剧咳引动肩背作痛。治疗时应取胸部中、外侧的腧穴,以及背部的第三胸椎旁的腧穴,进针之前先用手快速的按压,患者有了舒适感以后再进针。取缺盆正中间的天突穴,以散解肺中的邪气。

病邪在肝,表现为两胁疼痛,中焦脾胃寒气偏盛,肝藏血,肝病则瘀血留滞体内,肝气不足以养筋,会出现小腿筋脉抽掣的现象,关节时有肿痛。治疗取足厥阴肝经的荥穴行间穴引气下行,以缓解胁痛;补足三里以温中焦脾胃,并针刺本经的络脉以除其中的瘀血,并刺双耳间的青络,可以缓解掣痛的症状。

邪气在脾胃,表现为肌肉痛,如果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胃腑阳热之邪盛而感到胃中灼热、消食善饥;如果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就会脾气虚寒,而出现肠鸣腹痛的症状;如果阴气和阳气都有余,就会表现为邪气偏盛;阴阳都不足,就表现为正气不足,而病发寒热。但不论是寒是热,都可以针刺足阳明经的足三里穴进行调治。

邪气在肾,表现为骨痛阴痹的病证。阴痹,就是身痛而无定处,即使用手按压也不能确定疼痛的部位,腹胀满,腰酸痛,大便难,肩、背、颈、项都出现屈伸不利的疼痛,有时感到眩晕。治疗取涌泉、昆仑穴,如有瘀血的现象则针刺出血。

邪气在心,表现为心痛,情绪悲伤,时有眩晕甚至昏仆,治疗时根据其阴阳气血的有余和不足,来确定如何取本经的腧穴用补虚泻实的方法进行调治。

【按语】文中对于肺、肝、脾、肾四脏的病证、病机和治疗都进行了比较系统、详细的论述,但对于心的治疗,只是提出了"随证取穴"的观点,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心的病变一般都认为表现在心包络上,而非心本脏的病证,因此一般很少论及具体的心病的治疗方法。

(责任编辑:张恒溢)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