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养生文化 >> 道家养生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道教的城市观
2016-05-20阅读:9602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荟萃着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艾丹·索撒尔在《城市理论与中国城市》中说,……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荟萃着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艾丹·索撒尔在《城市理论与中国城市》中说,中国具有“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宏大的未曾中断的城市文化传统”。而中国古代道教的城市观,对于中国古代城市文化传统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道教关于“城市”的思想,源自于先秦的道家。

在中国古代思想境域中,“道”不仅是一个普遍的宇宙论和生命本质概念,而且是一个伦理或社会学范畴。从社会伦理角度来说,“道”所指的是一种基源性的社会聚合力或向心力。而作为表达社会聚合力的共识性范畴,“道”也就成为古代中国城市文化的概念化表征。

《管子》说:“爱民无私曰德,会民所聚曰道。”明确把“道”规定为社会聚合生成的根本原则。唐代尹知章在解释“会民所聚”的时候说:“聚,谓众适宜也。能令众宜,道之谓也。”把“道”直接解释为“聚民”。而“会民所聚曰道”,意思就是说:领导者顺从民心,公正而合理地安排人群之间的关系和秩序,使大家安居乐业,便可聚集成一个和谐的社会群体。

把“道”作为社会聚合生成的根本原则,表明古代中国人很早就萌发了以“道”为理念的城市化生存意识。《管子·治国》中具体说明了古代中国城市文明的历史生成逻辑:“舜非严刑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这段话内含的意义在于:舜实施“无为”之道,因而人民皆主动地归附于他,并聚居在一起。于是,人们的聚落方式,逐渐从荒野部落走向了筑城而居,进而建立起规模更大的城市或城邦,并最终形成了以都城为中心的国家。

而先秦老庄所论之“道”,也包含着对城市聚落发展的人文关照。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指通过实施“道”,使民众聚而居之,便可建立恢弘和谐的城市或国家。

后来道教继承了这种对于“城市”看法。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城市聚落概念——“都市”。《太平经》说,都市为“天下所以共致聚人处也”,乃“作道治”的结果:“作道治,正当如天行。不与人相应,皆为逆天道。比若东海居下而好水,百川皆归之。”这里所谓的“作道治”,实质上就是构筑古代中国城市文明的“会民所聚”之道。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