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是指出生一周内的新生儿由于胆红素毒性作用所致的急性脑损伤。由于胆红素的毒性作用导致的慢性和永久性的脑损伤称之为核黄疸。
1、酶系统不成熟 肝细胞不能有效地将未结合胆红素结合成结合胆红素。
2、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 较多见,如新生儿溶血病,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克一纳氏综合征),以及药物中毒(维生素K3)等,均可使未结合胆红素增高。
3、血脑屏障功能较差 未结合胆红素易于通过而与脑组织结合,早产儿更差,各种感染、窒息缺氧因素可影响BBB栅栏作用的完整性。
4、血浆白蛋白含量较低 附着未结合胆红素的能力有限。
5、酸中毒 新生儿患病易发生酸中毒,可促使BBB开放,使细胞摄取红素增加。
6、夺取白蛋白联结使胆红素游离 外耕牛性有磺胺异恶唑、水杨酸盐、苯甲酸钠、新生霉素,先锋霉素、新型青霉素Ⅱ、消炎痛等,内源性有正铁血红素、胆酸和饥饿、低血糖或寒冷刺激时体内游离脂肪酸增高等。
高胆红素脑病患儿黄疸多较严重,全身的皮肤粘膜程重度黄染,血清胆红素常在342.2μmol/L(20mg/dL),早产儿在较低的胆红素水平时也可引起高胆红素脑病。新生儿期可表现有反应低下、活动减少,哭声高尖,吸吮力弱。严重的不吃奶、嗜睡、呼吸暂停等表现。如果存活了,以后可以发展为手足徐动型脑瘫,听力障碍等核黄疸症状。由于这种类型的脑瘫,康复痊愈的难度很大,所以,有黄疸应及时治疗,预防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患高胆红素脑病宝宝,从婴儿早期开始进行有效积极的康复也能获得良好效果。
新生儿。
1、产前:做好产前检查和健康教育,尽量预防早产、难产及感染。对拟有溶血病者,做好临产准备工作。
2、产后:对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不可常规使用维生素K3、磺胺类、苯甲酸钠咖啡因及水杨酸类药物。黄疸检测必须重视,有经验者目测误差一般不超过85.5μmol/L(5mg/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