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臧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
而白血病的病源是由于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异形成的骨髓中造血组织的不正常工作。骨髓中的干细胞(stem cell)每天可以制造成千上万的红血球和白血球。白血病病人过分生产不成熟的白血球,妨害骨髓的其他工作,这使得骨髓生产其它血细胞的功能降低。白血病可以扩散到淋巴结、脾、肝、中枢神经系统和其它器官。
白血病常见的首发症状包括发热、进行性贫血、显着的出血倾向或骨关节疼痛等。起病缓慢者以老年及部分青年病人居多,病情逐渐进展。此外,少数患者可以抽搐、失明、牙痛、牙龈肿胀、心包积液、双下肢截瘫等为首发症状。
2.1、血象
人体中的白细胞多数是在10-50×109/L,而一些少部分的白细胞在<5×109/L或者>100×109/L。如果白细胞数量过高或者太低,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2.2、骨髓象
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重要方法,骨髓涂片有核细胞大多数是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也有少数为增生活跃或增生减低。
2.3、细胞化学
白血病的原始细胞有时形态学难以区分,可借助细胞化学作出鉴别。
2.4、染色体检查
对急性白血病进行染色体检查有助于白血病的正确分型及预后的估计。如凡具有t(15,17)的患者几乎都为M3亚型,具有t(8;21)者93%为M2亚型。
3.1、急性极微分解型原始粒细胞白血病
以来未分解或低分解原始粒细胞增生为特征,原始粒细胞分Ⅰ型和Ⅱ型。Ⅰ型细胞胞浆内无颗粒;Ⅱ型细胞胞浆内含少量嗜天青颗粒或Aoer小体。原始粒细胞Ⅰ型+Ⅱ型≥90%,早幼粒~老练粒细胞,单核细胞在10%以下。
3.2、急性有些分解型原始粒细胞白血病
又分为2个亚型。M2a,骨髓中原始粒细胞>30%,单核细胞<20>10%;M2b骨髓中反常的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显着增多,以反常的中性中幼粒增生为主,此类细胞>30%。
3.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以反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常>30%,分为2个亚型,M3a为粗颗粒型,M3b为细颗粒型。
3.4、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骨髓中单核系细胞≥80%,包含原始单核,天真单核及老练单核细胞分为2个亚型。M5a(未分解型)原始单核>80%。
M5b(有些分解型)原始细胞和天真单核细胞>30%,原始单核<80%。
1、电离辐射
接受X线诊断、原子弹爆炸的人群白血病发生率高
2、化学因素
苯、抗肿瘤药如烷化剂等均可引起白血病,特别是ANLL;
3、病毒
如一种C型逆转录病毒--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Ⅰ可引起成人T细胞白血病;
4、遗传因素
家族性白血病占白血病的7‰,同卵双生同患白血病的机率较其他人群高3倍,B细胞CLL呈家族性倾向,先天性疾病如Fanconi贫血、Downs综合征、Bloom综合征等白血病发病率均较高。
5、其他血液病
如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血红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血液病最终可能发展成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1、远离电离辐射
一般认为此病的发生与电离辐射、某些化学制剂、药物、病毒等因素有关。特别是一些家庭装修材料的有害物质的污染。预防白血病就要尽可能避免接触放射线,包括频繁的X-线诊断和放射治疗。
2、远离化学药物
尽量避免使用化学药。另外还要注意增强体质,合理膳食,防止病毒感染,减少白血病发生。
3、饮食一定要注意
再者注意饮食,应粗细搭配,营养丰富,比如适量食用瘦肉类、动物肝脏、豆类、海带、发菜、木耳、香茹等富含铁的食品可预防缺铁,适量食用富含叶酸、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绿色新鲜蔬菜、水果及动物肝脏、肾也可以预防巨幼细胞贫血。
4、保持一种好的心情
压力大或精神紧张等也会损伤免疫功能,从而降低对白血病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因此,在学习等方面家长不要给白血病患儿太大的精神压力,注意保证适当的休息,不要太焦虑劳累,保持一种好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