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中医养生 >> 中医疗法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针灸发明时间,针灸
2017-06-01阅读:9553 学员编辑 收藏
一、针灸什么时候发明的
二、针灸的注意事项
三、 针灸的治疗作用

针灸什么时候发明的

1、针灸什么时候发明的

从战国时期的扁鹊开始,针灸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标志是腧穴的定型化和针灸专着的出现。《史记·仓公传》记载,阳庆“传黄帝扁鹊之脉书”给仓公。《汉书、艺文志》有《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唐书、艺文志》里有《难经》、并标明“秦越人撰”,秦越人即扁鹊。中国古代医学家着书立说起源于扁鹊,黄帝着医书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现在的《内经》、《难经》等经典医学着作,虽然不一定是扁鹊原着,但经过他的整理补充是有道理的。在《内经》和《难经》中详细地记载了人身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和全身经络、腧穴以及它们的分布循行、针疗、艾灸、刺法、灸法、,禁刺、禁灸等具体内容,并且指出经络有关“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人体经络学说包括经络系统和腧穴系统两大部分,是针灸术的理论核心。针灸什么时候发明的

2、什么是针灸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

3、针灸的应用

针灸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和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知识,并发现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

由于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性,疗效迅速显着,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远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如今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并在他国开花结果,繁衍出具有异域特色的针灸医学。到如今为止,针灸已经传播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针灸的注意事项

1、针灸治疗室要求宽敞明亮光线良好,温度适宜。

2、所用针灸针具必须是经过严格消毒,或者是一次性针灸针具

3、过度劳累、饥饿、空腹、惧针、精神紧张的患者,不易立即针刺。

4、身体极度虚弱,大汗、大出血,病情危重(急救除外)的患者不宜针灸。

5、体质虚弱的患儿及老人,刺激不易过强,并尽量采取卧位。针灸什么时候发明的

6、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处,不宜针刺。

7、应避免针刺到血管以防出血,应对有出血倾向或因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8、人体某些部位如眼部、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的穴位,应掌握好方向、角度及深度。

9、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此外因小儿不能合作,针刺时宜采用速刺法,不宜留针。

10、进针、行针时应多与患者交流,细心观察患者的表情变化。掌握不同患者的耐受程度,针灸过程中应加强巡视。

13、调节电流时,应逐渐从小到大,不可突然增强,以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造成弯针、折针或晕针等。

针灸的治疗作用

1、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属阴虚阳亢证,按着“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原则,治宜育阴潜阳,取足少阴肾经腧穴太溪,针刺补法;取足厥阴肝经腧穴行间,针刺泻法。

2、脾阳不足引起的慢性泄泻:脾阳不足引起的慢性泄泻属阳虚阴盛,治宜温阳散寒,取足太阴脾经腧穴阴陵泉等穴,针刺补法,并灸。 针灸什么时候发明的

3、扶正祛邪:疾病的发展过程,是正气和邪气的相互斗争的过程,正邪力量消长决定疾病的发展和转归,邪胜于正则病情加重,正胜于邪则病情减轻,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证疾病趋向良性转归所不可缺少的。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够发挥其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的作用。

4、疏通经络:经络系统遍布体内,纵横联系,交叉出入,沟通表里,联系上下,构成人体气血运行通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经络不通,脏腑肢节失却温煦濡养,气血闭阻,则会疾病丛生。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