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母婴养生 >> 育儿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体罚孩子的方法
2015-11-27阅读:10015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体罚孩子的方法是什么你知道吗?小宝贝做错事了父母应该怎么办呢?体罚还是什么惩罚,下面小编为你介绍体罚孩子的方法。

“棍板子底下出人才.”这句话一直被我们所公认,如果我们的脑海中想起旧时的教书先生,相应的就会联想到起教书先生手中的那把戒尺,但是,现在的教书先生要是大人就会触犯法律,我国的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得伤害儿童和青少年,不过那法律也只是对老师有比较大的作用,家长就不会在意法律不法律的,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就开始打。

中国人打孩子主要有以下几种状况:

1.孩子就是出气筒,家长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打孩子

2.受到环境的影响,自己从小就被父母打,认为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很正常。

3.孩子不按自己的意志去做事{其实有时大人的意志本身就是错误的。

4.家长做错事用打孩子下台阶。

5.病态的虐儿。

根据分析上面大孩子的状况,孩子在中国多数被当作私有财产,孩子人格的独立性完全没有受到尊重,一个国家的人民强大国家才能强盛,而我们国家五千年的文化虽有其精华之处,但我们国家的发展也受到了其糟粕处的限制,比如说:我国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同样受到了愚孝和教子方面的影响。

那么,待体罚孩子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呢?我个人认为:体罚孩子要适合适当,这个时候有的家长又会出现疑问了,什么叫适时适当啊!基实这个很简单,这个分寸做家长的可以找来几个人帮你撑握。孩子的父母都可以找来自己在平时生活中最尊敬和敬佩的朋友,或找一个幼儿园的阿姨,另找一个对于教育孩子有经验的人。让他们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特色,制定一个体罚孩子的原则。然后把孩子叫来,很认真的对孩子宣布:如果犯了这些错误,爸爸妈妈就会狠狠惩罚你!

体罚孩子的方法_体罚孩子的技巧

另外,在这里在提醒的是:如果你们定的那些原则孩子没有侵犯,绝不能你的心情不好就打孩子,当热也不能因为你的心情好孩子犯了错误就不体罚孩子,该打的时候也要狠狠的打,不要手软!打孩子的工具不能使用竹的主杆,最好是竹枝,为了让他记住痛的教训,可以用竹枝狠狠抽打孩子的屁股,体罚孩子除了不可以盲目的乱打之外,最忌就是孩子患了大错时父母手软!如果父母因为手软等原因只是吓唬孩子,而没有真正的打他,这样的体罚起不到什么作用!

体罚小孩的方法

对孩子该不该进行体罚,这是个既棘手又敏感的话题。以下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大家讨论。

慎用体罚,能用其它方式解决问题的,尽量用其它方式。任何一种惩罚方式都不能滥用,否则就不灵了,体罚是如此。更为严重的是,滥用或不正确的体罚会使孩子很快学会攻击性行为,认为只有暴力才能解决问题。

体罚要明理。体罚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是父母盛怒之下泄愤的方式。家长在体罚孩子时,自己千万不能生气,必须心平气和,脸上是严肃的,心里是慈爱的,把体罚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在体罚过程中让孩子知道应该怎么做就可以了。如果你自己处于暴怒的状态,那么你就没有资格教育孩子,首先需要教育的是你自己。

体罚的年龄要适度。每个孩子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就一般而言,1岁半以内的婴儿非常脆弱,是绝对不可进行体罚的,1岁半到三岁是比较危险的年龄,既喜欢探索,又不懂危险,讲道理他又不懂。例如,孩子去摸电源插座等危险的东西,你说:“不可以”或转移他的注意力,他仍继续伸手去摸。这时就不得不敲痛他的手,给他个教训。一点疼痛的滋味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就记住了。3、4岁以后渐渐懂得道理了就应尽量减少体罚,到了6、7岁就应该完全停止。因为孩子到了6岁以后,独立自主的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心较强,这时的体罚容易伤害自尊心和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

体罚应局限在臀部或手掌,这些部位不易造成永久性伤害。绝对不可以打头、打耳光、拉扯肩膀等,这容易造成大脑损伤、耳聋、脱臼等。

体罚的工具要恰当,不要直接用手打孩子。人的手是用来抚摸孩子,表达爱意的。你可以借助竹片或木条等体罚工具,但手势的轻重一定要控制好。教育的目的达到了,孩子记住不犯了,就适可而止。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