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爸爸回来了、人生第一次和爸爸去哪儿的热播,越来越多的观众关注那些可爱的孩子们,除了可以一窥明星的私生活外,大家都开始关注孩子们的与外界交往的习惯和教育。而有些孩子在某些事情中表现的儿童退缩行为就引起了家长的注意,例如杨阳洋的在初步交往的沉默寡言内向自闭,颇为让人担心。那么儿童退缩行为算不算心理疾病呢,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
儿童退缩行为的表现
一般来讲,大多数孩子与其他小朋友能融洽相处,一起玩耍,但是有些孩子,孤僻、胆小、退缩,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一起玩耍,更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宁愿一个人呆在家里玩,这种现象称之为“儿童退缩行为”多见于5-7岁的儿童。
一个正常儿童,突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或遇到了惊吓、恐怖的情景,出现少动、发呆、退缩等行为表现,这是正常的,是儿童正常的适应性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会对所处的环境逐渐适应,并在做游戏等活动中,主动发展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但是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却很难适应新环境。童年时代的退缩行为如果不注意防治,不仅有可能延续至成年,而且,有可能持久地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社交能力、职业选择及教育子女方式等。
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平时表现为孤独、退缩、胆小、害怕。他们从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沉默寡言,宁愿一个人在家中与布娃娃为伴;来了客人通常会赶快躲藏起来,怕见外人;但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与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还是能高高兴兴地谈笑与玩耍,并无任何精神异常的表现。
这类儿童年龄较小时,父母除发现他们性格比较安静、不大愿意与小伙伴玩耍外,常常不易发现其退缩行为;而入幼儿园或小学时,退缩行为就会明显暴露出来,表现为紧张、害怕、拒绝上学;不过逐渐熟悉环境以后,孩子退缩行为的症状又会逐渐减轻。
儿童退缩行为发病原因
1、先天适应能力差。
这类儿童从小适应能力差,对新环境感到特别拘谨,不愿意接触人,若勉强去适应,适应过程很难而缓慢,平时也不爱活动,对新鲜的事情不感兴趣,缺乏热情和好奇心,从不与陌生人交往。
2、后天抚养教育不当。
有的家长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中让他独自玩耍,不让他与其他孩子交往;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过分地照顾与迁就,就使孩子难以适应新的环境,以致其采取逃避的方式,如拒绝上幼儿园。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异会使幼儿产生恐惧和自卑,缺少安全感;父母的过渡宠爱会使幼儿很难适应家庭以外的气氛;粗暴型的教育方式也会使幼儿产生焦虑和恐惧。总之,溺爱、粗暴、冷淡、放任不管等不良的教育方式,都容易导致幼儿产生退缩行为。
3、遭遇强烈刺激。
如亲人死亡,父母离异,见到血腥残酷的场面;突然离开亲人,惊吓过度。都会使精神受到刺激,产生退缩行为。
儿童退缩行为如何防治
1.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让孩子丢掉处处依赖别人的“心理拐杖”,学会独立“行走”。
2.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参加社会活动,鼓励孩子与小伙伴交往。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应多带他们外出,逐步适应各种环境,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
3.不要溺爱孩子,以免造成孩子过分依赖;也不可强扭孩子的退缩行为,避免使孩子恐惧不安,更加害怕与人接触。父母的信心和良好的社交关系,有利于孩子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塑造其开朗的性格。
4.对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出的合群现象给予及时的奖励和强化。经过多次社交实践和家长的正确心理诱导,绝大多数有退缩行为的儿童,都能成为性格开朗的人。
5.对于经过上述治疗效果仍不理想的孩子,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剂,如百忧解、左洛复、赛乐特、麦普替林等;也可服用中枢兴奋剂,如利他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