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疾病库 >> 护理治疗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治胃病重“虚”更要务“实”
2015-09-29阅读:9553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急性胃炎起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冬季天冷,人们往往喜欢吃热烫的食物,因此火锅、麻辣烫很受欢迎。一般人认为如此可以暖胃、健胃,实际上辛辣食品、热烫食物和坚硬食物是导致胃病突发的因素。……

俗话说“十人九胃”,这句话的意思是,十个人当中有九个人有胃病。光听这句谚语就能知道,在生活中,胃病的发病率是何等之高。进入冬季,从中医角度讲,胃喜热,怕寒凉,冬季气温是导致胃肠道疾病的主要原因。冷空气刺激胃肠,常会使人的胃肠出现问题。不仅患有老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患者要多加注意,普通人群也要提高警惕。应从入冬开始做好防治,让健康的胃陪伴我们过一个惬意的冬天。

刘女士因身体不适、食欲不振、腹部疼痛并伴有腹泻到医院就诊。经诊断得知,刘女士患的是急性胃炎。据了解刘女士因吃火锅、喝凉啤酒诱发此病。此外,刘女士平时还有“打扫”剩菜剩饭的习惯,此次发病是综合因素所致。

急性胃炎起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冬季天冷,人们往往喜欢吃热烫的食物,因此火锅、麻辣烫很受欢迎。一般人认为如此可以暖胃、健胃,实际上辛辣食品、热烫食物和坚硬食物是导致胃病突发的因素。平时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变质食物的人群,进入冬季尤要注意胃炎。生活中一旦出现恶心、呕吐频繁,剧烈腹痛,频繁水样便,并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程度不同的中毒症状,需及时就医。此外,个人感觉身体体征不明显,上腹及脐周有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多亢进等表现,都可能是急性胃炎的症状。

在传统观念上,一谈到胃病,很多人会想到是不是脾胃虚弱,有些电视节目也常把胃病分为阴虚或者阳虚类疾病。事实上,胃病不仅仅是虚证,很多时候也有实证存在,而且实证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食物种类变得丰富多样,人们开始讲究怎样才能吃得好,甚至讲究怎样才能补得好。但对于胃来说,吃得过多就会增加其消化负担,再加上食品中有很多添加剂类物质,胃要承受不该承受之重。科学地讲,胃的消化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进食过量或者进补过度,胃就要加班加点消化食物,无法消化的物质堆积在体内,很容易形成实证。

实证最常见的病症就是痰淤,痰跟湿、水、饮属同源,痰郁阻积在体内就容易产生胃实证。这类疾病在儿童中比较常见,营养过剩容易导致儿童产生胃实证。所以胃病不仅仅是虚的问题,胃病的产生可能先由虚导致,胃一旦虚就不能全部消化进入胃的食物,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实症。胃病一般比较复杂,常常是虚中有实,实中带虚,单纯补虚或者去实都不能缓解病情,而要在重虚证的同时务实证,在虚实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疗胃病。

与防治其他疾病一样,对待胃病也要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想要预防胃病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劳逸结合,生活规律 胃病患者要起居有常,生活有度,作息规律,动静结合,神形俱炼,饮食定时定量,且要根据气候环境的变化而养生。

情绪乐观,自我排遣 胃病患者要时刻调节情志,避免忧思恼怒、精神紧张和情绪的大起大落,力求心境恬淡,遇事身心泰然。

饮食因病因人而宜 合理的饮食结构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合理搭配,才能保证营养吸收,面、粥并不是胃病不变的最佳食谱。慢性胃病需要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粗糙、油炸、多渣、生冷、辛辣刺激之品,少食肥甘厚腻。对于大部分慢性胃病患者来说,鱼、蛋、禽、肉只要烹调得当,符合“细、软、烂”原则都可进食,也有专家建议秋冬季节必要时可预防用药。

避免“病从口入” 除了饮食保持清洁、新鲜外,浓茶、咖啡、汽水不仅对胃黏膜刺激大,还能增加胃酸分泌,不仅不利于胃炎、胃溃疡的吸收和愈合,而且还可加重疼痛等症状。有不良嗜好的患者应戒烟、酒,酒精刺激胃黏膜,增加胃酸,造成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酒也同样为湿热之邪,久饮必然造成腹泻等症。吸烟造成血中尼古丁含量高,不仅会使胃酸和胃泌素分泌增多,而且还会减弱幽门括约肌功能,造成肠液、胆汁反流,削弱胃黏膜的防御能力。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