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冒,司空见惯,但是东莞的李先生,却怎么也没想到,一场普普通通的感冒,却险些让他从此瘫痪在床!
李先生是东莞交警队的一名文职人员,今年2月得了一场感冒,起初没有在意,以为很快就过去了。但是,过了几天,他察觉到了一丝异常,从双下肢麻木开始,以后出现走路无力,进而发生大小便障碍及双下肢瘫痪,随之瘫痪部位不断上移,波及到胸腹及双上肢,仅仅5天时间,颈部以下,竟然完全瘫痪!经过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神经内科、泌尿外科、康复科等多科室近3个多月的治疗,方才痊愈。
一场小小的感冒为何引发瘫痪?为何仅仅一个星期,从下肢麻木迅速上升到颈部以下全部瘫痪?难道感冒也可夺人性命?面对极为少见的病例,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们又是如何应对?
王彤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成功医治危重和疑难病例,深受病人的好评。
擅长:诊治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尤其癫痫、脑血管病、儿童抽动症、头痛、周围神经病变等。
出诊时间:周三上、下午。
黄立安: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04年起赴德国进修, 获德国短期医生执照担任客座医生。擅长神经影像学诊断,多次主持省部级及卫生厅级科研项目,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门诊。
一场感冒过后 壮小伙莫名瘫痪
李先生的身体一直很好,因此,今年2月初的一场轻微感冒,他也没在意,自以为顶一顶,就能过去。
但是,过了几天,他发觉有点不对劲。下肢,尤其是从脚趾开始,双下肢麻木,痛觉从减退开始,逐渐消失,仅仅5天时间,感觉障碍平面(痛觉减退平面)就从下肢蔓延到了双上肢。而且,一向刚强的他竟然发现自己大小便都出现了障碍。这下,李先生急了。一个平日身强体壮的男人根本无法接受,更无法理解,难道一场感冒,就倒下了?
住进当地医院后,由于病因不明,医生只能试探下药,但是无济于事。此时的李先生,下肢肌力为0级(肌力分为5级,5级为正常肌力),上肢的肌力也仅有3级,而且还伴随着大小便障碍。
核磁共振查出急性脊髓炎 对症下药3天见效
为了尽快找出病因,心急火燎的家人将李先生送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也正是在这里,病情才豁然开朗。
入院后,经过医生的仔细体查,初步考虑为急性脊髓炎,随后,立刻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在核磁共振的图像上,从颈髓到胸髓,斑块状的病灶非常明显,后又经腰穿检查、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生化及其他常规检查正常,最终确诊为急性脊髓炎,确定了治疗方案和用药。
找到症结,剩下的,只待治疗。由于病情发展速度非常之快,经过慎重考虑,神经内科由王彤歌主任医师、黄立安副主任医师、辛秀峰医师等人组成的医疗团队决定--下“猛药”。
采用冲击疗法,同时辅助神经营养药物及康复治疗,是治疗急性脊髓炎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李先生的病情严重程度,王彤歌主任医师决定将药量加倍,实施真正的大剂量“冲击”治疗。3天之后,李先生的肢体感觉开始恢复。
开塞露加导尿管 28岁小伙子学习如何大小便
刚入院时,李先生的瘫痪症状非常明显,不仅下肢完全瘫痪,痛触觉消失,无法行走,而且连手都无法合拢,拿东西都拿不起来。最为要命的是,瘫痪直接导致他大小便障碍,一个28岁的小伙子,忽然间,要躺在床上让人伺候着才能大小便,好不尴尬。
但是这时,“猛药”收到了效果。第三天,李先生的感觉障碍就在逐渐恢复,双下肢肌力从原来的0级到现在可在床上缓缓平移,以后逐渐恢复,可以抬高,原来根本无法合拢的手指也开始渐渐恢复,可以在键盘上敲打简单的字符了。
为加快瘫痪肢体的恢复,每天,医院的康复师都要在床边协助他在床边锻炼,李先生就如同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从腿部运动、扶床行走,到拄拐,一步步,颇为艰难,也令人颇为惊喜。
见到李先生恢复如此之快,医生欣喜万分,逐渐加大李先生的活动量,从抬起几秒钟到十几秒钟,从十几秒钟到一分钟,肌力也渐渐上升,3级、4级、5级……终于,李先生能够自行下地行走了,原先无法合拢的双手,现在也已经可以打字及打手机,足以应付日常工作。
随着运动功能的恢复,又一个难题摆在医生们的面前--大小便障碍。
当李先生的瘫痪症状逐渐消失时,大小便障碍却一直没有解决。因为尿潴留很严重,导尿管还未拔除,开塞露也成了他的常备。
但是长期放置导尿管,肯定会有泌尿系统感染,怎么办呢?在一开始治疗时, 王彤歌主任医师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为了训练李先生的自主排尿能力,通过暂时夹闭导尿管,使尿液在膀胱内潴到一定程度后,定时开放导尿夹,形成自主膀胱,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28岁的李先生终于学会了“小便”,随着病情的逐渐恢复大便也恢复了正常。
感冒为何引起急性脊髓炎?
经过近3个月的治疗,李先生终于在近期顺利痊愈出院。但是,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感冒,会引起如此严重的瘫痪呢?面对感冒,岂不是提心吊胆?
王彤歌主任医师介绍到:由感冒引起的急性脊髓炎是时有发生的,但上升性脊髓炎少见。因此普通民众大可不必担心。但是这种疾病多发于免疫能力较强的青壮年。以李先生为例,平时身体好,抵抗能力强,一旦感冒,免疫系统立刻查找感冒病毒并前往“清剿”,而神经髓鞘上的成分和部分感冒病毒很相似,人体的免疫系统在追杀感冒病毒的时候,有可能发生“误杀”,导致急性脊髓炎、脊髓受损的发生。
同时,王彤歌主任医师也强调:感冒这种疾病,可大可小,如果感冒治愈后,发现肢体麻木,双下肢乏力、小便困难等情况,应立刻就诊,切不可耽误治疗时机。所以当感冒以后出现双下肢麻木感或无力时,应立刻就诊。以急性脊髓炎为例,从下肢麻木到全身瘫痪,最快只需几天时间,切不可耽误治疗时机,否则,等到脊髓严重受损,不但治疗难度增大,还可能会留下后遗症甚至造成终身残疾。
小编导读:维生素B12缺乏性脊髓后柱变性病儿步态不稳,进行性加重,下肢位置觉和振动觉消失,腱反射消失或减低。Romberg试验阳性,闭眼更明显。共济失调主要表现在躯干和下肢,上肢可能没有明显共济失调,没有辨距不良或轮替动作不良。……
维生素B12缺乏性脊髓后柱变性是一种可以治疗的小儿共济失调,近来由Facchini等(2001)报道。
维生素B12(钴胺)缺乏可引起大细胞贫血和神经系统损害。维生素B12缺乏的原因很多。婴儿营养性B12缺乏是由于B12摄人不足,主要见于母乳喂养而母体有严重营养缺陷的小儿,现已罕见。本文重点讨论的是造血内因子缺乏所致B12缺乏,临床上表现为恶性贫血和神经系统,特别是脊髓变性。
小儿恶性贫血近年来有较多的报道,主要是由于遗传病、自身免疫病和选择性肠道吸收不良等特异病因引起,多见于儿童或青春期。
①先天性钴胺代谢异常 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胃粘膜不能产生造血内因子,或产生有缺陷的内因子,从而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引起恶性贫血。
②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 选择性B12吸收不良,引起B12缺乏,此时内因子是正常的。
③多腺体综合征 是内分泌系统的自身免疫疾病。当造血内因子发生免疫反应时,即引起恶性贫血和B12缺乏。这种多腺体综合征可能是遗传和环境相互的复杂作用引起,自身抗体的产生导致靶细胞的进行性损伤。Facchini等(2001)报道1例10岁男孩,有严重进行性感觉性共济失调和恶性大细胞贫血。血清B12减低,内因子自身抗体阳性,甲状腺微粒体抗体阳性,MRI见脊髓后柱严重脱髓鞘变性。用钴胺治疗后,在2个月内临床症状、免疫指标和影像学检查就完全转为正常。病儿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虽有抗甲状腺抗体,但未见甲状腺功能异常。
④Grasbeck-Imerslund综合征,有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两种遗传方式。婴儿起病,病变是回肠的钴胺-内因子受体异常,因而有B12缺乏,大细胞贫血,脊髓病变和周围神经病,轻度肠吸收不良以及轻度蛋白尿。上述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内因子缺乏性恶性贫血与成人的恶性贫血不同,没有萎缩性胃炎和胃酸缺乏,胃壁细胞抗体也是阴性的。
钴胺缺乏性恶性贫血的神经系统病理变化是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即脊髓后柱和侧柱的进行性脱髓鞘和轴突变性。后柱病变引起肢体和躯干的深感觉障碍,表现为感觉性共济失调;侧柱病变表现为锥体束征。但小儿恶性贫血时,侧柱的病变较轻或不受累,而后柱的脱髓鞘严重,常从颈胸直到腰骶髓全长都有变性,因而临床常以感觉性共济失调为主,而锥体束征不明显。病儿步态不稳,进行性加重,下肢位置觉和振动觉消失,腱反射消失或减低。Romberg试验阳性,闭眼更明显。共济失调主要表现在躯干和下肢,上肢可能没有明显共济失调,没有辨距不良或轮替动作不良。常无震颤或眼震。Schilling试验可测试回肠对B12的吸收能力和有无先天性内因子缺乏。试验的第一部分是口服用放射性钴标记的B12,以检查对B12的吸收能力,当B12缺乏和有恶性贫血时,都显示尿排出B12不足,即有B12吸收缺陷。试验的第二部分是给B12吸收异常者除了放射性B12以外,还同时口服内因子。这时,如果结果显示吸收正常,说明有内因子缺乏;若仍不正常,则可能是肠吸收不良综合征。脊髓MRI/检查对于诊断B12缺乏引起的共济失调非常重要,整个脊髓后柱在T1加权为低信号,T2加权为高信号,是脱髓鞘病变的特征。用B12治疗后,MRI影像很快即有好转,最终可完全缓解,病变是可逆的。据报道,给予大剂量B12后共济失调可在数月内消失。由于内因子缺乏而导致B12吸收不良者,B12应肌注而不是口服,首次肌注1000ug,以后每月肌注500~1000ug。或首剂静脉注视B12100ug,然后鼻内钴胺胶500ug。
总之,小儿感觉性共济失调的鉴别诊断中要包括B12缺乏,因为是可以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