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疾病库 >> 疾病病因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小脑幕切迹疝CT诊断及临床价值
2015-12-23阅读:9469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本文介绍小脑幕切迹疝CT诊断及临床价值。……

1小脑幕切迹疝的解剖学基础和CT表现

小脑幕前内侧缘游离呈“U”形,向前附着于后床突,与鞍背之间围成一孔,称幕切迹或Pacchion 小孔,通过中脑。小脑幕切迹的大小颇多变异,切迹的前后最大距离为44~75 mm,最宽横径为23~39 mm。小脑幕切迹与中脑之间的空隙称小脑幕间隙,间隙内有脑沟环绕,即前为脚间池,后为四叠池,两侧为环池,此处为脑脊液由幕下流向幕上必经之地。在正常情况下,颞叶的沟回位于脚间池上方,海马回和舌回位于环池上方,胼胝体压部和扣带回位于四叠池的上方。当幕上压力增高时,颞叶沟回被挤入脚间池内形成脑疝,也可使海马回后部、舌回前部、胼胝体压部和扣带回后部疝入环池和四叠体池内形成脑疝。从解剖位置看,因颞叶沟回在前, 故称为前疝,而海马回后部等在后,故称为后疝,二者共称为全疝,如两侧全疝都出现,则称为环疝。临床上将前疝称为颞叶沟回疝,后疝称为海马回疝,发生小脑幕切迹疝后,CT上随之表现一个或几个可能受压的脑池的缩小、变狭窄、消失及中脑变形、移位改变,而引起颅内压升高。

2小脑幕切迹疝CT表现

前疝。CT表现为鞍上池、脚间池狭小或完全闭塞,压迫大脑脚引起临床表现,主要见于额叶及颞叶病变。

后疝。CT表现环池一侧或双侧变狭窄或闭塞,四叠池变狭窄或闭塞,中脑变形扭曲、移位,单侧脑疝还可将脑干推向对侧,造成同侧环池扩大。主要见于颞叶病变。

全疝是前、后疝总称。 CT表现鞍上池、脚间池、环池及四叠池一侧或双侧变窄或闭塞,常伴有中脑变形扭曲、移位,中脑导水管及第三脑室变形、狭窄及侧脑室扩张3例。

环疝是双侧全疝的合称,本组4例,占5·4%。 CT表现鞍上池、脚间池、四叠池、环池双侧变狭小或闭塞,中脑变形、扭曲、移位,常伴中脑导水管及第三脑室变形变扁及闭塞。侧脑室扩大及脑组织广泛挫裂伤。本组中1例死亡。早期脑疝CT表现。鞍上池、脚间池、环池、四叠池外侧压迹和/或各池缩小或环池、四叠池显示不清或消失,以及中脑轻度变形、移位。

早期临床表现较轻,无脑疝临床表现。如果早期脑疝得不到积极治疗,随着颅内压进一步升高,挤压正常脑组织,压迫脑沟、脑池,临床表现相继出现。脑疝早期可无典型临床表现,而CT检查可早期诊断,优于其他临床检查。

早期手术治疗脑疝对被挤压脑组织恢复比较快,引起后遗症较少,手术后CT表现为鞍上池、脚间池、环池、四叠池部分或大部分显示清晰,中脑扭曲、移位减轻或中脑位置恢复。

文献报道,在颅脑损伤患者中有60%~80%的病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疝。颅脑损伤和脑出血时由于最初几小时内血肿迅速增大,血肿中心与压力急剧增高,即出现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可出现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血流淤滞,从而引起缺氧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脑水肿。一旦发生脑疝, 裂孔中的组织很容易被挤压、受伤。这主要是由于脑干受压、扭曲与供血受到影响,加之脑脊液循环通路亦受到阻碍,使颅内压力进一步增高,又使脑疝加重,形成恶性循环,病情急剧恶化,从而发生颅内压增高危象。

就临床治疗而言,问题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即在没有出现典型脑疝临床症状之时,也就是说,对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应判定在颞叶沟回疝之前,而不是昏迷加深、瞳孔散在之后。或者还没有形成脑疝的明确CT征象时,CT作出发生脑疝的预诊断, 可称之早期脑疝诊断。根据本组25例早期脑疝 CT表现,即CT显示鞍上池、脚间池、环池、四叠池变小或环池、四叠池显示不清,以及中脑轻度变形就应该高度怀疑小脑幕切迹疝形成的可能,并提醒临床注意或尽早手术治疗。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