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针对溶血性疾病本身的治疗:清除病因(如疟疾引起的红细胞破坏需根治疟疾才能纠正)、去除诱因(如G-6-PD缺乏症患者应避免食用蚕豆和使用具有氧化性质的药物)、对症治疗(如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血浆置换,对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某些类型地中海贫血、药物治疗无效的自身免疫性溶血的患者行脾切除等);其次为对症退黄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有茵栀黄、思美泰等,但必须强调,如溶血未解除,退黄是困难的,而且效果是暂时的。苯巴比妥和地塞米松可以治疗病理性黄疸,但一定要在医生的医嘱下服用。中药方面,以茵陈蒿汤为主。
患儿暴露于波长440nm的光线下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防止核黄疸的发生,如核黄疸已经发生则可使其恢复快一些。经这种光线照射后,胆红素被光氧化变成无色物质,从尿和胆汁排出体外。这种治疗简便易行,有一定疗效。一种简便的方法是将40W蓝色荧光管7支作为光源。将患儿置于保温箱中,除去衣服及尿布,用黑眼罩(纱布裹黑纸)遮盖双目。将光源置于离体表33~35cm处,每小时改变一次体位以增加光照面积。光照时间大多为24~48小时,最长可达96小时。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液体补给(以防脱水)和护肝治疗。经这种治疗,皮肤黄疸消退和血清胆红素下降均较快。
血清间接胆红素如超过20mg/dl(342μmol/L),需采用换血输血。供血者须先作G6PD缺乏的过筛试验,必须没有G6PD缺乏方可供血,以免输血后加重和黄疸。避免亲属供血。黄疸不严重者不需输血。
1、绵茵陈3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先将茵陈洗净,煎水,去渣,留汁液,再以茵陈药液同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适量的白糖煮1--2沸即成。每日分2--3次服食,连服7-10天。
本方清肝胆、利湿热,适用于阳黄。
2、茵陈15克,干姜、桂枝各10克,粳米50克。
将茵陈、桂枝、干姜煎水取汗,去渣,再用药汁煮粳米成粥,早、晚分用。
本方温通肝胆,适用于阴黄证。
3、栀子仁30克,粳米100克。将栀子仁研为末,分为4份,以淘洗净的粳米加适量清水煮粥,待粥汁稠粘时,加入栀子末1分,搅匀后服食。喜食甜者可加白糖服食。
本方出自《寿亲养老新书》,功能清热、泻火,适用于黄疽。
4、白茯苓粉20克,赤小豆50克,薏米仁100克。先将赤小豆浸泡半天,与薏米仁共煮粥,赤小豆煮烂后,加茯苓粉再煮成粥,加白糖少许,每日数次,随意服食。
本方健脾祛湿,适用于黄疽。
5、梅花草15克,小白蒿、秦艽、黄柏、红花各6克,五灵、脂、广木香各3克。共研细末,每服3叫。5克,每日3次,白糖水送服。
本方适用于黄疸型肝炎。
6、鲜车前草10株,天青地白草、馥浆草、绵茵陈、白花蛇舌草、大青叶、板蓝根、郁金各20克。水煎,日1剂,分3次服。
本方为贵阳中医学院教授季昌源方,功能清热解毒,退黄除湿,适用于黄疽症之阳黄。
护理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要给新生儿补充充足的水分。判断新生儿液体摄入是否充足的办法是看新生儿的小便,一般正常的新生儿一天6-8次小便,如果次数不足,有可能他的液体摄入不够,小便过少不利于胆黄素的排泄。爸妈应当保证新生儿的液体摄入,一般新生儿的胎便应当2-3天就排完了,这样就能减少其黄疸的程度。
病理性黄疸一般采用蓝光照射治疗,光疗时遮挡好宝宝眼睛、会阴部,同时医生会开退黄疸药。一般来说新生儿对药物敏感,有可能有呕吐现象发生,爸妈要及时处理好。若宝宝出院黄疸仍未全部褪尽,爸妈可把宝宝皮肤完全曝露让太阳直接照射,同时要注意眼睛部分光线遮挡,有助于黄疸消退。宝宝满月或者42天时要回医院复诊,请医生重点检查黄疸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除了照蓝光和补液外,在出院后妈妈要坚持给宝宝进行母乳喂养,若喂养还是出现黄疸症状,则改为隔天母乳哺乳,宝宝病情好转后慢慢过渡为正常母乳喂养即可。
爸妈要仔细观察黄疸变化,观察黄疸是从头开始黄,从脚开始退,而眼睛是最早黄,最晚退的,所以可以先从眼睛观察起。如果不知如何看,专家建议可以按压身体任何部位,只要按压的皮肤处呈现白色就没有关系,是黄色就要注意了,要及时将孩子送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