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
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生活的规律性。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病患者多有野外作业史,潜伏期5~20天。临床表现多样、复杂,合并症多,常可导致多脏器损害。本病起病急,有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等特征性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心肺肾衰竭而危及生命。
预防护理:
二战期间及其后,已在开发和试验疫苗。有些对同源株有效。但尚无一种抗原对所有抗原性不同的恙虫病东方次体株,都能诱导保护作用。疫区部队可以每周1剂多西环素的方法,防止丛林斑疹伤寒。
防止恙螨附身,皮肤可用驱虫剂,或穿用苯甲酸苄酯(benzyl benzoate)浸渗的防护服。二乙甲苯酰胺(diethyltoluamide)制剂如OFF、DEET等喷雾(用于服装或裸露皮肤)亦有效,但遇水即迅速消失。防止恙螨叮咬,这些化学药品其实更宜施用于衣服。
病理病因:
恙虫病东方次体是革兰阴性专性细胞内小微生物。与其他立克次体感染不同,恙虫病东方次体感染对丛林斑疹伤寒的再次发作,不产生切实的保护作用,这是由于它的抗原成分可变所致。
本病病原体是恙虫病立克次体(R.tsutsugamushi),又名东方立克次体(R. orientalis)。传染源是鼠类,以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通过叮咬传染给人。
检查: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早期白细胞减少,以后增至正常水平。凝血障碍亦有,但发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证候的仅偶见。肝酶增高,反映肝细胞损害。蛋白尿常见。
其他辅助检查:严重并发症支气管肺炎,X线胸片可见异常。
预后:
如不治疗,死亡率0~30%不等,决定于毒力和抗御因素;经过治疗,预计无死亡。由不同血清型所致丛林斑疹伤寒二次、三次发作,病情一般较轻,无焦痂及皮疹。恢复后1年,淋巴结组织中尚有恙虫病东方次体存在一事,已被证实,说明在免疫抑制时病情仍有再活化的可能。
本病流行于印度、南亚及澳大利亚地区,在我国见于台湾省及浙江、福建、海南、广东、广西等东南沿海地区。多发生于春、秋两季。
易并发肺炎。病理恙虫病东方次体入侵内皮细胞,引起血管炎。未治病例的严重病变主要是心肌炎、脑膜脑炎和肺炎。凝血障碍亦有,但不像RMSF和斑疹伤寒那样严重。恙螨叮咬处发生的丘疹性损害,溃烂即为焦痂,伴有局部并继以全身淋巴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