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导读:养生之道一向是我们的追求,有句话说,“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可见精、气、神对我们的重要性。那么如何保养好精、气、神呢?古人云:“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精、气、神是养生三宝
中国人养生最大的特点是“养心”,而养心的关键在于回归本心,确保精气神并重。专家说:“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必须与精气神相结合,不管何种养生方法,保养精气神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正如《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精气神是人身三宝,是活力的源泉、健康的基础。
中医认为,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先兆。唐代医家孙思邈曾指出:“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因此,保养好精、气、神是我们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人要精满、气足、神旺。只有养足了精气神,人体才会健康发展,少生疾病。
古人云:“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这“三寡”则是养“三宝”的根本。
一、寡欲以养精
精,泛指人体一切营养物质,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主要由肾来管理,常常有“肾精”之称。“人始生,先成精”,精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过程。
中医认为,“欲多则损精”。纵欲不但丢失过多的精液,同时也损及五脏之精,“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肾精不固,神气减少;脾精不坚,齿浮发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历代医家都主张,养生之道要以保养精气为首务。《类经·摄生》指出:“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精不可竭,竭则真散。盖精能生气,气能生神,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若纵欲,男则遗精、早泄、阳萎、生殖无力,甚至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精神不振、久则成痨。女则肾虚精亏、冲任不固、气血逆乱、崩漏下血、白带绵绵而下,不孕或流产、早产,甚至经血亏枯、经闭,面黄消瘦而成劳损之症。不仅如此,纵欲还可导致机体内分泌紊乱,影响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古人把房事过度称作“伐性之斧”,意指能砍伤人体,可造成年少早亡或未老先衰。因此,清心寡欲是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寡言以养气
气,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是推动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它既是物质的代称,也是功能的表现。气在人体有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重要职能。“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能周流不息,如环无端,人体则健康无病。
养气的基本要求是少废话。因为人体内的组织细胞要通过新陈代谢不断获得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而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通过血液从肺泡交换来的氧气,源源不断地被送到机体的各个组织细胞中。
一个人若是经常喋喋不休地大声叫喊,就必然要消耗肺气,影响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致使体内元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而百病丛生。有些人追求刺激,群聚一起搞恶作剧以取乐,狂呼乱叫,嬉笑不已,这样只会损精耗气,使人精神飞驰,血气流荡,变生他疾。
三、寡思以养神
神,是指人体的一系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心所主。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神则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强,神气涣散则身弱。故《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寡思,即是让人不要胡思乱想,以免用脑过度影响大脑皮层的生理活动。“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至也?”中医里的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思虑过度则使人气机郁结不行,引起种种疾病。
《内经》有“思伤脾”、“思则气结”、“多思则神殆”之论述,常见心情不快、头目眩晕、不思饮食、脘腹胀闷,甚则出现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心悸气短等症。女子因思虑过度,损伤心脾而致月经不调,甚至经闭等病证。久之则百病丛生,诸如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功能紊乱、高血压病、冠心病,甚至癌症等便接踵而至。
“凡人不能无思”,但要有个限度,不要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苦想冥思,更不要为身外之物煞费心思。这样才可以把思想负担尽量减轻,有利于达到“全神息虑”,以防“神虑精散”。
在精、气、神养生中,养精是基础、是关键。只有将身体调养到一个良好的健康水平,才能更好的完成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整个修炼过程,实现修炼养生之根本目标。总之,养足精气神对于人体保持健康、益寿延年非常重要,尤其要注重对于“神”的保养。日常生活中要经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宽广,情绪稳定,方可避免精神疾病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