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导读:“食不言,寝不语”,这是孔子提出的健康古训,但至今也没有几个人遵循这个原则。其实,“食不言,寝不语”蕴含着一定的养生道理,今天带你看看为什么要“食不言,寝不语”!
“食不言,寝不语”蕴含养生道理
“食不言,寝不语”,这曾经是流传千年的健康古训,但已渐渐被人遗忘。而今,繁忙的工作和丰富的娱乐,令越来越多的人在用餐时变得“心不在焉”。专家表示,吃饭要专心、少说话等做法不仅仅是礼仪,还与我们的胃肠道健康息息相关。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食不言,寝不语”。意思是在吃饭时,不可聊天;睡觉时,也不能说话。然而,很多人喜欢吃饭时高谈阔论,睡觉前谈天说地,或为某个观点争论不休。其实,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那么,为什么要“食不言,寝不语”呢?
一、“食不言”中蕴含的养生道理
人们在进食时,消化系统在大脑统一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工作,唾液腺、胃肠的腺体不断地分泌消化液,胃肠蠕动加快而促使消化与吸收。“食不言”的原因有两点:
1、使营养充分吸收
如果吃饭时说话,可能会造成食物未经充分咀嚼,就进入胃肠。营养成分难于被人体所吸收。例如维生素A是人体十分需要的营养成分,缺乏维生素A的人就发育不良,或得干眼症、夜盲症和皮肤干燥等症。
俗话讲,一心不可二用,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是调节人体脏器功能的重要系统,到了吃饭的时候,人的精神集中在品尝食物的味道上,阴阳之气集中于脾胃,能够增强食欲,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如果分心说话,则会有部分的阴阳之气分散,脾胃的能量不足,会影响对食物营养的吸收,时间长了还会导致脾胃出现疾病。
从日常生活的实践来看,一些吃饭不专心的孩子通常脾胃不好,并且身体瘦弱,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食不言对养生是很有益处的。
2、为胃肠减负,预防肠胃疾病
另一方面,如果在吃饭时,高谈阔论,或一边吃饭一边看书和思考问题,势必把尚未嚼烂的食物咽下,加重胃肠的负担。轻则会引起胃病,久之则可能会产生消化系统的溃疡,患肠胃疾病。现代医学也认为,在吃饭时,人的血液大量的集中于肠胃等消化器官上以促进消化,如果吃饭时说话、聊天,人的神经会根据话题的不同而产生波动,血液流向大脑的量增加,会影响肠胃的功能。
3、避免饮食中的意外
在吃饭时,人的嘴和食管为进食做准备,气管还要不断的呼吸,人的神经应当高度协调,才能确保食物不会进到气管中,而吃饭时说话,很容易导致神经调节紊乱,出现食物进入气管的现象,引起剧烈咳嗽或者气管堵塞,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窒息,有生命危险,所以食不言对于避免饮食中不安全的问题也有着一定的好处。
另外,吃饭时说话,唾沫星子乱飞,容易污染食物,传播细菌,从卫生的角度来讲,食不言也是一种文明健康的习惯。
二、“寝不语”中蕴含的养生道理
睡眠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可以使白天一直活动的中枢神经从兴奋到抑制,让大脑细胞和各器官组织得到充分休息,彻底消除疲劳。如果,睡觉前高谈阔论,或考虑很多问题,于是久久不能入睡,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影响身心健康。因此,“寝不语”,即睡眠前不要说话太多,排除头脑 中的一切杂念,使思想平静下来,次日才能精神饱满地迎接工作。
同时要养成定时睡觉与定时起床的习惯,顺从你的天性,坚持按自己习惯的时间上床睡觉,建立良好的生理时钟。遇到周末假期,避免睡懒觉,睡多了对人并无益处。有时因事而晚睡,早晨仍应按时起床,避免生物钟的扰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