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导读: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原理,主要是正气和病邪两个方面。疾病的发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邪正斗争的胜负。正,是指人体功能和抗病、康复以及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邪,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即是致病邪气在一定情况下,可在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邪胜正负则发病。
正,亦称正气,是指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所谓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脏腑生理功能、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经络的生理功能等。
邪,亦称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存在于外界和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或损伤正气作用的因素。邪气也可理解为泛指各种病因。诸如前述,邪气有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外伤、寄生虫、虫兽所伤以及痰饮、瘀血、结石等。
正气不足作为发病的内部因素,在发病上往往存在着两种情形:
1、正虚感邪而发病。正气不足而感受外邪发病,它在病机上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人体正气不足(不一定是全身性的),特别是肺与皮毛功能的低下,这就成为外邪侵袭人体的条件;其二是其痛变部位多较表浅,或在上焦,或在皮毛,因而正虚感邪发病,产生的阴阳失调开始仅表现为局部失调。
2、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不足产生内邪发病,其病机上也有两个特点,其一是正气不足,体内的气血津液生成、运行、输布障碍,产生气滞、血瘀、痰饮、水温等继而发生疾病;其二是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可形成内火、内寒、内风、内湿、内燥等而发病。
总之,人体是否受邪,受邪后是否发房,以及发病的轻浅深重,发病的病变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系由正气的盛衰所决定。《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困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足见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
中医学既重视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又不排除邪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邪气对疾病的发生,常常起着决定性作用,如人受到高温、高压、电流、化学毒剂、枪弹、冻伤、虫兽或疫疠之邪等的侵害,即使正气强盛,也难免被损伤而发病。
综上所述,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中医发病学认为,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正邪相搏,邪胜正负划发病,这是发病的基本病机。其病理反应归纳起来有三方面的表现:
1、邪气侵袭与正气抗邪、逐邪,这主要是指外邪侵袭人体所形成的病理反应。由于外邪侵袭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不断伤害人体,特别是伤及体表的卫气,或使卫气难于宣散,或壅遏于内而发病。
2、邪气扰乱气血与气血自通自调。这主要是指内邪对人体气血的阻滞、扰乱过程和人体气血自身的对抗作用。
3、邪气损伤形质与阳气,阴精之来复。这主要是指阴邪损伤阳气,阳邪煎熬阴精,以及外来创伤破坏形体,脏腑结构的完整,而引起形体、脏腑、气血本身受伤而发病。邪气损伤形质,从正邪斗争来看,就是正常生命物质减少,抗御邪气的能力减弱。而气血津液,是脏腑、形体功能的物质基础,在正邪斗争中,是构成正气抗邪最重要的物质力量。
影响发病的因素很多,除致病邪气外,自然与社会环境、体质因素、情志因素、饮食营养和锻炼等均与健康、发病有着密切关系。
总之,中医学的核心认识是,邪正斗争是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正气不足是疾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疾病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