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急性发作时,应让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就地抢救,松解领口,室内保持安静和空气流通,不可搀扶病人走动或乱加搬动以免加重病情。有条件可立即吸氧。
含服硝酸甘油片0.3-0.6毫克或用消心痛/冠心苏合丸一粒、速效救心丸10粒含服等,有条件可肌注杜冷丁50-100毫克,以缓解疼痛,同时立即呼叫急救中心。
如病人发生休克,应把病人头放低,足稍抬高,以增加头部血流。烦躁不安时可服用安定等镇静止痛药。暂不给吃食物,少饮水,要保暖。
如病人突然意识丧失、脉搏消失,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等病情好转稳定后,安全转送到医院救治。
心绞痛发作时,常有胸骨后或心前区短时或长时间疼痛,常伴有出汗、烦躁不安。心肌梗塞发作后应就地平卧或卧床,不要翻身,不要走动。松开领扣、裤带,保暖。心脏病确诊后,家中应备救心盒、自动注射针、氧气等应急药品以备急用。
2.1、心理治疗
平时病人精神上要保持舒畅愉快,应消除紧张恐惧心情,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激 动。并避免过度劳累及受凉感冒等。因这些因素都可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2.2、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
卧床期间应加强护理。进食、漱洗、大小便均要给予协助,尽量避免患者 增加劳力。以后可按病情逐渐增加活动量。休养环境应安静、舒适、整洁、室温合适。
2.3、避免肢体血栓形成及便秘
对于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应定期作肢体被动活动,避免肢体血栓形成。 由于卧床及环境、排便方式的改变,容易引起便秘。要提醒病人排便忌用力过度,因排便用力可增加心脏 负荷,加重心肌缺氧而危及生命,可给些轻泻剂或开塞露通便,便前可给予口含硝酸甘油片或消心痛等。
2.4、让患者身心保持平稳
心绞痛和心肌梗塞一旦发生,首先应让病人安静平卧或坐着休息,不要再走动,更不要慌忙搬动病人。
3.1、绝对不搬抬过重的物品
搬抬重物时必然要弯腰屏气,其生理效应与用力屏气大致类似,是老年冠心病人诱发心肌梗塞的常见原因。
3.2、适度锻炼
病情不重的病人,特别是精力比较旺盛者,在病情稳定后从事体力锻炼活动,一定要循序渐进,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切不可性急。锻炼的原则是动而不累。
3.3、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
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这也是专家提醒广大心肌梗塞患者的注意事项其中一条,因为水温太高可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大量血液流向体表,可造成心脑缺血。
1、心绞痛加重
原为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而近日疼痛次数、持续时间及疼痛性质均明显加重。
2、胸闷
胸闷多与心绞痛同时出现。一些患者在急性心梗前的一个月左右,会在凌晨出现胸部憋闷,有时从睡眠当中憋醒,大约持续5~10分钟,甚至大汗淋漓;还有人在上楼、爬坡或骑车等心脏负担加重时出现胸闷、气短。
3、左心衰竭
既往有或无轻微心功能不全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等急性左心衰竭表现;有时表现为突然呼吸困难加重,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4、心律失常
新近出现心律失常。患者自感心慌、气急,触摸脉搏不规整,症状可反复频繁出现。心电图可显示心律失常的类型和程度。
5、晕厥、休克
有些老年人表现为头晕、突然意识丧失、抽搐,或明明原有高血压,现在血压却突然下降,全身出冷汗。
6、胃肠症状
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或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甚至出现腹部压痛及肌紧张。心电图常显示下壁心肌缺血。
1、便秘
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并不少见。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要保持大便通畅。
2、吸烟、大量饮酒
吸烟和大量饮酒可通过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3、暴饮暴食
不少心肌梗死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4、寒冷刺激
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患者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冬春寒冷季节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
5、过劳
过重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体育活动,连续紧张劳累等,都可使心脏负担加重,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6、激动
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