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医学健康 >> 紧急护理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爆炸伤,爆炸伤处理
2018-01-09阅读:10141 学员编辑 收藏
一、爆炸伤处理办法
1. 爆炸伤处理办法
2. 爆炸伤口的处理原则
3. 爆炸伤的特点
二、爆炸伤术后的护理
三、如何预防爆炸伤产生

爆炸伤处理办法

1、爆炸伤处理办法

爆炸伤的处理办法是需要受伤部位的不同而改变。面部爆炸伤研究颌面部爆炸伤特点,探讨其早期修复方法,对促进伤病员功能及外形的早日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胸部爆炸伤极其复杂,除了肺部损伤和心脏损伤外,还包括爆炸所致的胸壁挫裂伤、肋骨及胸骨骨折、气管及主支气管损伤、膈肌损伤和创伤性窒息等需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吸入性损伤早期呼吸困难,需要解除气道梗阻,保持气道通畅再做进一步检查治疗。手部爆炸伤多为爆炸物在手中爆炸所致,彻底清创,尽可能地修复各种组织的解剖连续性:对损伤断裂的各种组织,只要条件允许都应争取一期修复其正常的解剖连续性。

爆炸伤处理办法

2、爆炸伤口的处理原则

临床急救时医护人员应该用最短的时间和最简单的方法诊断和干预对生命构成威胁的损伤。尽量保存皮损、肢体,包括离断的肢体,为后期修复、愈合打下基础,最大程度地避免伤残和减轻伤残。颅脑外伤有耳鼻流血者不要堵塞;胸部有伤口随呼吸出现血性泡沫时,应尽快封住伤口;腹腔内脏流出时不要将其送回去,而要用湿的消毒无菌的敷料覆盖后用碗等容器罩住保护,免受挤压,尽快送医院处理。爆炸造成的组织损伤严重,在清创时需要切除更多的组织;爆炸伤创面污染时,其伤道细菌的生长、繁殖速度及感染是影响伤道处理的重要因素,而感染必然会加重组织损伤,产生并发症。

3、爆炸伤的特点

爆炸伤的特点是程度重、范围广泛且有方向性,兼有高温、钝器或锐器损伤的特点。位于爆炸中心和其附近的人,常肢体离断并被抛掷很远,烧伤也严重,常被烧焦;稍离爆炸中心远一点的人,则烧伤程度不一定很重,其特点是损伤分布于朝向爆炸中心的身体一侧,损伤类型主要是由炸裂爆炸物外壳、爆炸击碎的介质作用于人体所形成的各种创口,创周围常有烧伤,并伴严重的骨质和内脏损伤;离爆炸中心再远的人,受的主要是冲击波损伤,其特点是外轻内重,体表常仅见波浪状形状的挫伤和表皮剥脱,体内见多发性内脏破裂、出血和骨折等,重者也可见挫裂创和撕脱伤,甚至体腔破裂。冲击波还可使人体抛掷很远,落地时再形成坠落伤。

爆炸伤处理办法

爆炸伤术后的护理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定时监测血压脉博呼吸,并作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汇报。

2、观察眼部伤口情况,嘱咐不要用手动伤口,不要揉眼,保持干净干燥,注意眼部卫生,防感染。

3、术后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少活动,避免用力咳嗽,打喷 嚏,擤鼻涕,避免眼内出血,和伤口裂伤等并发症。

4、对烦躁不安,伤口疼痛难忍患者,遵医嘱给镇静镇痛药,保持病室环境舒适整洁安静,避免刺激。

5、多食富含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禁辛辣刺激。

6、保持大便通畅,上下床帮助搀扶,防摔倒。

6、产生明显心理障碍,情书极度低落,甚至有轻生念头,变现为懒言,拒绝饮食,整日流泪,所以要加强巡视,专人陪护,和蔼体贴,耐心疏导患者,稳定家属的情绪,给予感情上的安抚关怀,给予生活上的的帮助照顾,消除患者悲观的心理,帮其树立生活的信心,从而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

7、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眼部炸伤知识,以便主动观察出院后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积极预防并发症,指导患者正确滴眼和注意事项,如眼部不适,及时就诊,注意休息,情绪稳定,充足的睡眠,注意用眼卫生,定期复诊,加强安全教育,宣传眼外伤的危害。

爆炸伤处理办法

如何预防爆炸伤产生

1、远离爆炸源,如空气中的可燃气体和粉尘,易燃易爆的生产设备要保持距离。当操作易燃易爆设备或物体时要严格按操作执行,避免意外发生。

2、平时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用液化气时要把阀门关上,还要定期检查管道、软管等是否漏气,平时还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

3、手机充电要注意散热,最好不要放在床上,或一些保温物体上。

4、节假日放鞭炮要注意距离,避免烧到自己或误烧伤他人。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