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非主流心理根源有社会因素,非主流心理根源有可能也有家庭因素,某些过度追求非主流人士是有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的。
90后非主流
90后非主流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大胆和乖张的个性已经成为了这一代人的代名词。当人们还在惊讶于80后的“疯狂”时,90后的表现更是让人“大跌眼镜”。现在的人们都说90后非常前卫,非主流的意识特别强,那么这些90后的非主流意识到底是从何而来呢?
根源一:继承
这个词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吧!日常我们听别人、听电视里这个纠纷那个纠纷,就有不少是由于老的死了小的继承家产而产生的。继承一词是先天性的,这里的先天性往往与男人有关。你不信问问,哪一个男人不想着和女人的那点事。我们去问问80后,他们会回答我们,确实是的。我们去问70后,人家就要鄙视我们了。
其实,那些人心里也希望这样的。因为都是男人嘛!不过,70后已经老了,该到了倚老卖老的时候,这时候不顺应天命,还能够做什么?由此推之,60后、50后同理。
根源二:社会坏境
现在国内热播的韩剧,港剧,没有哪一部是没有几个热火朝天的镜头的,所有的这些画面,根植在我们的90后少年小小的、朦胧的心里。慢慢发芽、开花。他们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熏陶长大,不近墨者黑才怪。
根源三:缺乏关爱
这是写给我们的父母的。人们常说90后是得到关爱最多的一代,其实,这只是说说而已。我们的父母为了能够让孩子多受几天的高等教育,已经忙得挤不出一点时间了。
最后,把我们带大的不是保姆就是爷爷奶奶。随后,爷爷奶奶看不怪我们的行为举止推脱不干,父母只好在人山人海求得一保姆。须知现在的保姆都是年轻小伙姑娘的居多,毕竟,年轻有本钱,年轻更惹人爱嘛!你说,那些和我们年纪一般大小的保姆,能够关爱个啥!
根源四:超关爱
万事都有两个极端,还有一个平衡点。这么说,可能一般人不太懂,我们看看天平就知道这个道理了。中国人都习惯于走极端,很少有在平衡点的时候。前面说了根源之一是“缺乏关爱”,这里说是“关爱过了头”,这就是我们的家长习惯于走的极端。
现在的家长(许多)对孩子的关爱超乎寻常,他们认为,孩子的每一步都太重要了,以致于开始抓在手心,当成宝贝,说什么也不肯放手。其实,这是不对的,过分的疼爱,就会过犹不及。正如乐极会生悲一样。 根源五:好奇奇怪是很正常的事情。在人们年轻的时候,对事情感到奇怪更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人都是喜欢好奇的,中国人在这方面自知。外国人中,英国人的谚语“好奇害死猫”最后还被有心的国人拍成了一部电影。这就足以说明,外国人也是人,也是喜欢对事好奇的。
小孩子对事情的好奇与大人不同,他们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在很多时候,好奇心产生了,就要试试,最后,就先性后爱了。现在的80后、70后不也流行什么试婚之类的东西吗?其实,“试婚”就是先性后爱的代名词。
根源六:没什么大不了
敢想敢做在现在的90后身上最容易体现出来。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他们好比初生牛犊,他们不掩藏,不遮盖,不虚伪。他们遇到事情时喜欢说:“这有什么?”是的,回答他们的是,“这真的没什么。”再说了,几年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80后,他们之中还少了先性后爱的例子么?多了去了。换句话说,就是,这也同样没什么大不了。
如今,90后成为很受追捧的一部分群体,并不是他们会有很好的出路,而是人们把这当成一种流行。现在90后的一些行为,在70后、80后身上也有同样的体现,其实90后并不是特殊的,她们有着自己的追求,也相信有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
非主流心态
平时阅读和浏览网络信息,发现当今中国非主流年轻人虽然始终是少数,但是他们的社会影响力非常大,很多主流青年也自觉不自觉地追捧他们的言行,给人一种错觉好像是非主流年轻人一种很吃香的样子。所以我关注这些信息,总结为“当代中国非主流年轻人的十大心态与德行”,以供大家了解非主流群体时参考。
一, 对“边缘化”的“边际人”恐惧心态。
“边缘人”(marginal man)又称“过渡人”是在社会文化变迁或地理迁徙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转型人格。指处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群体之间的,具有中间性和边际性的人。美国学者帕克于1928年曾用此概念描述黑白混血儿:边际人因处于不同群体之间而通常具有烦躁不安、敏感好斗、拘束自私、叛逆、非主流等一系列心理特征。该术语后来为社会心理学所采用。广义上是指未充分参与任何社会群体的个人;狭义上是指同时参与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模式的群体、其行为被不同群体所同化的人。当今中国社会,似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被边缘化了,而且大家都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的混合体,我把这种叫做“文化混血”现象,而在“文化混血”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具有自我标榜非主流的个性。
当代中国的“边际人”和美国学者最初定义的“边际人”有所不同,所以,称他们“非主流”更为恰当,这是当代中国人社会心态中前卫的、突出的、群体规模和结构高度不稳定的典型代表,他们是多元文化的代表,也是各种文化混杂的必然结果,他们追求自我个性和非主流价值、反传统、喜欢恶搞和调侃的黑色幽默、鄙视一切传统和正统的价值观和文化,他们偶尔积极向上,大多时候表现出玩世不恭的心态和桀骜不驯的形象。
二, 标榜非主流的时尚心态,抱着黑白颠倒的社会观。
非主流群体在个人形象上类似愤青和文艺青年的组合,喜欢彰显与众不同的形象和思想观点,有的在封闭的小群体之间张扬,有的在网络上自我炫耀,利用时尚纸媒体和网络社交媒体发表他们的看法,展示他们的非主流风格的生活方式,把“正常”当“反常”,把反常当正常。有时候他们作为公民对当社会上遇到的种种不公会冷嘲热讽,可是要改变现状又显得无能为力时,只好用自嘲、恶搞和玩世不恭的态度对付“现行秩序”,他们像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江湖侠客,叽笑、蔑视人间万物,除了“无奈的情绪渲泄”,对社会、政治、人生等缺乏真正深刻的认识,可是他们自己却觉得已经看破红尘,生理上还处在青春期的躁动不安状态,可是心态上已经是未老先衰的“老江湖”了。他们喜欢用“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常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等语汇包装和伪装自己,用外在的强悍掩饰内心的虚弱。
他们对在剧变社会中的特权阶层强烈不满,有一种草根公民的正义感,他们又不具备和体制、主流文化直接作对的能力和影响力:他们用调侃、冷讽等形式对有背景、有后台的特权阶层表示憎恨,但是他们一旦有机会与特权者合作,又会炫耀和享受这种特权,很容易被特权者拉下水和同流合污,于是遇到被拉下水的非主流人士就开始骂那些过去“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骂他们是这个阵营里没有节操的“叛徒”,遇到真正的强权人士他们也“不敢碰”,只有用“老子惹不起躲得起”的回避态度,这反映了他们内心的阿Q心理和脆弱的心态,他们用“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作为自己与社会“软底硬抗”的工具和面具,用一种失范无序的“非主流文化”抨击和谩骂主流社会的不公和失范现象。
他们为了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有时候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以显示他们蔑视权威和正统的另类思想。有时候非主流青年的行为风格上带着一点“我是流氓我怕谁”的黑社会的流氓习气。不过,非主流已成为当今中国年轻人的一种影响主流的社会时尚,在网络上我们时常看到一些年轻人贴的光怪陆离的照片,发的稀奇古怪的帖子,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和唯恐天下不乱的味道。
在西方,非主流一直都是作为一种迥异与主流社会独立发展的力量,从整个历史来看,西方社会的历史就是不断的由非主流取替主流的历史。基督教的发展史就是如此,最典型的就是马丁·路德·金的宗教改革运动,后来的法国狂飙运动,美国的“垮掉的一代”,妇女解放运动,还有近年来的同性恋与异性恋平权运动,等等,都是又非主流的边缘人,逐渐演变成主流群体的。西方还涌现出玛丽莲·梦露、麦当娜、披头士、迈克尔·杰克逊等非主流明星和领袖人物,非主流能引领一时风尚,正是由于它敢于向主流社会宣战的勇气和非凡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非主流很快就会烟销云散。创造力是非主流的生命力所在,他们总是与社会时尚、新潮文学艺术、新文化运动等密切相关,如今西方社会同性恋合法化就是非主流群体的一大成就。当然,非主流也成为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潮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辩证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