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率最高的孩子是:这要取决于糖尿病的类型。如果孩子的爸爸患有1型糖尿病,而且一直依赖胰岛素或者是他在青少年时期就确诊为糖尿病,那么遗传几率就是十七分之一。但如果是孩子的妈妈患有1型糖尿病,而且生孩子的时候还不满25岁,遗传几率只是二十五分之一。如果妈妈是满25岁以后才生的孩子,遗传几率就会降低到一百分之一。然而,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1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将提高到四分之一。
2型糖尿病是一种与体重有关联的糖尿病,具有更高的遗传性。如果爸爸妈妈中有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在七分之一和十三分之一之间;但如果父母双方都是2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就提高到二分之一。事实上,对于这些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孩子来说,只有当他也超重的时候才说明危险临近了。可如今,孩子肥胖的现象日益广泛,所以,患有2型糖尿病的孩子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这两种类型的糖尿病都存在引发心脏病、肾病、神经问题和视力衰退的危险。
一型或二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一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二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一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1、散步:适合各类糖尿病患者。散步不但可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过度负担,利于病情的控制,还能预防骨质疏松。散步时应穿轻便的服装和运动鞋(要穿袜子),直视前方,肩膀不晃动,背挺直,收紧小腹,手臂大幅度摆动,步伐要尽可能大,步行时间为30-45分钟以上。
2、慢跑:能促进新陈代谢,消耗大量血糖,减少脂肪存积,预防血脂异常、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并发症,对糖尿病患者有益,但需要征得医生的同意。注意,不宜在饭后立即慢跑,也不宜慢跑后立即进食,最佳时间为每天上午9~10点和下午4~5点,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3、踢键子:能调节全身血液流量,加速血脂、血糖的代谢,从而降低血糖。注意,踢键子前要做15分钟左右的热身运动,可以从每次5~10分钟开始,一两个月后再增加到20~30分钟。其中,踢毽子20~30分钟降糖效果最佳。
1、忌空腹运动:糖尿病患者空腹运动时,体内能量主要靠脂肪进行分解,肌肉还会分解肌糖原以供需要,由此消耗肌肉,造成肝脏负担。所以,糖尿病患者最佳运动时间,应在进食1小时后进行,应避免空腹和注射胰岛素60~90分钟内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运动时记得随身携带糖果,以便出现低血糖时能够及时纠正。
即运动前后要随时注意观察自己的血糖变化,有条件者最好能自测血糖并记录进餐时间、进食种类、数量、运动时间、方式,与血糖变化作对照。
2、忌盲目运动: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做运动就可以降血糖,其实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对于有严重并发症者来说,盲目地运动很有可能加重病情。应该随时监测血糖,有计划地做合理的运动。
比如快走是一种简单易行又有效的运动方式。同样,保健操、交谊舞、太极拳、太极剑等运动方式也值得提倡。另外,如果和病友结伴一起运动还会相互激励,交流信息,增加运动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