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性病专题 >> 梅毒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孕妇梅毒,梅毒
2018-06-21 17:01阅读:8495 学员编辑 收藏
一、孕妇如何预防梅毒
二、孕妇感染梅毒怎么办
三、孕妇得梅毒的后果

孕妇如何预防梅毒

1、孕妇如何预防梅毒

1.1、进行孕前检查。显性梅毒通过病史、体征即可诊断;潜伏期梅毒只有通过化验检查方能确诊。而潜伏期梅毒是导致妊娠梅毒发生的主要原因。

1.2、在妊娠3个月内进行筛查和驱梅治疗。如孕妇被确诊感染了梅毒,最好是选择流产;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充分的驱梅治疗。

1.3、检查结果可疑阳性时,应定期随诊复查和进行治疗。如果呈阳性反应,但滴度较低,则需排除假阳性情况(如自身免疫病、结缔组织病、病毒感染、非梅毒螺旋体感染)。在妊娠晚期,也有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假阳性反应的情况出现。在找不到出现假阳性反应的原因时,孕妇应进行驱梅治疗。

1.4、孕妇在妊娠中后期被发现梅毒时,应在及时治疗的同时,判断胎儿是否受到感染。

1.5、确定治疗方案。

1.6、若患者乳房上无梅毒皮损,则可给健康婴儿哺乳。

孕妇如何预防梅毒

2、孕妇患梅毒的早期症状

早期梅毒也称为一期梅毒,约在感染后2-4周出现硬性下疳,大多发生在生殖器部位,在大小阴唇或子宫颈。开始为一丘疹,迅速破溃成红色小溃疡,约1-2cm,圆形,境界清楚,上附少量浆液性分泌物, 内含大量梅毒螺旋体,硬性下疳常为单发,具有软骨样硬,无疼痛,如不治疗,3-8周内自然消退,局部不留痕迹或轻度萎缩性疤痕。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较硬, 无红肿痛热,不化脓,内有梅毒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但一般在妊娠早期不会出现流产,可能是由于病原体对胎儿的毒性还很弱。如果孕前6~12个月内感染梅毒, 又未经治疗,多会导致孕妇的晚期流产或死胎。患晚期梅毒的孕妇如果没得到治疗,新生儿有50%会有先天性梅毒的体征。

3、孕妇感染梅毒能顺产吗

医生建议是,梅毒孕妇最好选择剖宫产。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因为在怀孕期间,即使是胎儿正常发育,但在生产的过程中,婴儿经过母体的产道,会因与生殖器病损而感染到病毒。

孕妇患有梅毒,婴儿患有先天性梅毒的几率也大大增大。如果婴儿是应通过产道或与生殖器病损接触而感染梅毒的,这个是后天梅毒。如果是因胎传梅毒,这个是可以防止的。根据现在的医学技术,产前梅毒的诊治对消除胎儿的梅毒感染十分有效。,妊娠4个月以后(16~18周)梅毒螺旋体经胎盘传染给胎儿,因此在此期间以前给予治疗,则胎儿不会发生感染。

孕妇如何预防梅毒

孕妇感染梅毒怎么办

孕妇在妊娠3个月内进行筛查和驱梅治疗。为了防止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建议中医治疗。如孕妇被确诊感染了梅毒,最好是选择流产;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充分的驱梅治疗。因为在妊娠16周前,胎儿的 营养是由绒毛膜供给的,绒毛膜由两层细胞组成,梅毒螺旋体不易穿过。到怀孕16周后,由于胎盘中的滋养层细胞逐渐萎缩,胎儿的营养供给已由胎盘代替,此时 梅毒螺旋体可以顺利通过胎盘并进入胎儿体内。无论妊娠前是否进行过治疗,为了确保孕妇体内的梅毒螺旋体已无致病性,患者妊娠后均应再次进行充分的治疗。

孕妇在妊娠中后期被发现梅毒时,应在及时治疗的同时,判断胎儿是否受到感染。

孕妇如何预防梅毒

孕妇得梅毒的后果

1、早产:多发生在怀孕第6~8个月期间,即是提前分娩。百分之九十五出生后会短期夭亡。这是由于梅毒螺旋体已侵犯胎儿内脏,致使脏器受损而功能不足,出生后的早产儿极难适应外界环境,如有感染即会夭亡。如有个别免于死亡者,也已是先天梅毒患儿。

2、流产:多发生在怀孕4~6个月时,螺旋体可使胎盘内小动脉发炎,形成动脉梗塞,至使胎盘组织坏死,供给胎儿营养不足而发生流产。

3、死产:见于怀孕已达足月,但当临产前数日,或临产时发生的突变,而产出死胎。

4、没有经过抗梅毒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的梅毒妇女,随着病期的延长,经过3~4胎的流、早、死产的生育之后,可获存活婴儿。但在这些婴儿中,还有百分之六十可能会染上梅毒,仅有约百分之四十的婴儿可幸免受染而成为健康儿。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