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中医养生 >> 中医疗法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方药的服量和服法该如何选择?
2022-08-24 14:33阅读:3816 中医杂志 收藏
一、方药服量控制原则的具体内涵
二、单次服量的控制策略与方法
三、服药次数的控制策略与方法
四、服药时间的控制策略与方法
五、小    结



方药的剂量是方剂的重要元素,泛指方药的用量,本义是指一剂药物的用量。


方药的服量是指服用的药量,包括每服量、日服量及总服量等具体内容,是影响疗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服法决定了方药的服量。在方药研究中,人们往往较多地注意方药的单剂用量,而对服量和服法注意不够。


傅延龄教授对此颇为重视,认为作用于人体的药量并不取决于方药的剂量,而是取决于方药的服量。他和他的团队研究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小品方》及宋代医家著作等古籍,总结和分析了书中内服方剂的方药服量的控制策略与方法,可以给我们在方药的服量和服法方面带来一些启发。把握好服量和服法,对提高临床疗效,避免过量服药,减少药物消耗量都有积极的意义。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如何正确选择方药的服量和服法。


古代医家十分重视方药的服量和服法,在服量控制方面有许多特色性的认识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服量记载明确的汤剂就有181方,根据汤剂的日服次数分类,有日三服、日二服、日一服、顿服、日夜连服、日五服、日六服、日十服、少少频服、少少含咽10种情况,充分体现了不同服量和服法对临床疗效的重要意义。


南朝陈延之编撰的《小品方》是一部博采约取六朝及以前医学成就的小型方书,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张仲景著作的阙佚。书中陈延之对于方药服量灵活多样的控制,较好地体现了其对于患者因素、疾病因素、服量控制三者间的思辨力,极具临床指导价值。《小品方》强调多因素综合作用下机体对于药物耐受性与敏感性的差异是决定服量轻重的关键,并列举了四项多因素间的有机联系对于服量轻重的影响:


1)病情轻重与机体耐药力。病情危重者,正气必弱,难耐药力,则服量较轻;病情轻微者,正气未损,尚耐药力,则服量较重。

2)病程长短与胃气强弱。病程日久者,胃气已虚,不耐药力,则服量稍轻;病程较短者,胃气未虚,则服量稍重。

3)患者正气盛衰与机体耐药力。少壮者,气血盛实,对药物的耐受性强,故不论病情轻重与否,服量皆宜较重;年老虚衰者,气血俱亏,对药物的耐受性减弱,则无论轻病或久病重病,服量皆宜较轻。

4)患者服药习惯与药物敏感性。养尊处优之人,多长期服药以调养身体,故对于药物的敏感性较差,服量宜稍重;贫苦之人,较少服药,故对于药物的敏感性较强,服量宜稍轻。


宋代方药服法的最大特点是汤剂通常采用“煮散”的方式。一个处方,将药物碎为“粗末”,混匀,然后每次取一定量的药物,加水煎煮,去滓,一次服下。每服量一般是3~5钱 (折合今量12~20g) ,大多数方剂一日服二三次,有些方剂日仅一服,有些方剂日服三四次,还有的方剂日服七八次。有些方剂的方后注只写了“不拘时候” “非时” “无时”,也没有写明一天服药几次,这意味着一天服几次应视情况而定。服药以后,如果感觉没有起效,或者效果不满意,就继续煮药,而且最好把服药的间隔时间也缩短一些;如果因为胃的排空和胃肠吸收较慢,患者感到药液在胃肠没有消化,还需推迟下一服的时间。这些也说明宋代医家同样认可方药服量控制是临床取效的重要一环。


以上可以看出,古代医家对于控制方药服量既讲原则,也讲策略和灵活性。基于此,傅延龄教授结合古籍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认为服量控制的总原则是随证施量 ,并提出了以知为度、中病即止、逐渐增量、逐渐减量、累积获效5项基本原则。


方药服量控制原则的具体内涵 

总原则随证施量, 就是根据病证和症状的轻重,施用相应的药量,医生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患者体质、年龄等因素,对服量进行调整。病情有轻重,禀赋有厚薄,年龄有老幼,宜区别对待。证重量重,证轻量轻。临床要以服药反应为指示,逐渐调整服量,以保证量与证相宜,把握最佳的个体化服量。


5项基本原则如下:

  以知为度

调整方药服量的一个原则是“以知为度”,其中“知”是指患者感知到的身体对所服药物的积极反应。如患者服药后出现或小便通,或大便利,或腹中温,或自我感觉到的其他体内变化均为“知”。以知为度的“度”是一个调整服量的度,而不是停止服药的度。医者根据这个知度,可能适当增加或减少服量,或者把服量维持在原有水平。如服理中丸,初服一丸,若“腹中未热”,是尚无知应,即增加服量,“益至三、四丸”,至患者腹中出现温热的感觉,即应维持这一服量,直至疾病痊愈。

  中病即止

中病即止的原则主要针对峻烈之方而言,多为汗、吐、下等祛邪之剂,根据方药作用的预期结果,或得汗,或得吐,或得利下,即停止服药,以防过剂伤正。如栀子豉汤“得吐者,止后服”,大陷胸汤“得快利,止后服”。如未遵循中病即止的原则,就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如大青龙汤应“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得汗后仍继续服药,则可能导致“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


“中病即止”与“以知为度”是有区别的。“知”是病情好转的初步反应,原来的治疗仍需继续,服量可能维持不变,亦可能需要增量或减量。攻邪之药,峻烈之剂,对疾病的作用犹如打击,击中目标,轻者曰“知”,重者曰“中”。打击重者,病去大半,则为“中病”,应当即停药,谨防过剂伤正。例如,含乌头的方剂需把握“以知为度”和“中病即止”两个原则,这是因为乌头的有效量和中毒量较为接近。患者对乌头的反应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为了安全用药,初服量宜小,密切观察药后反应,采用小剂量试探性加量,加量遵循“以知为度”的原则,“知”的标准是瞑眩反应,如唇、舌、肢体麻木,甚至昏冒目眩,但脉搏、呼吸、神志等方面无大变化,即为有效之征。若服药后出现剧烈呕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脉搏间歇等,甚至昏迷,则为中毒反应,应当即停药。已“知”应继续服药,“中病”即当停药,或改服其他药。


  逐渐增量

逐渐增加服量的依据主要是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如果确认辨证与处方无误,但是效果不明显,这时可以考虑增加服量,而且应该逐渐增加,而并不是陡然大增。逐渐增量可以通过直接增加处方用量实现,亦可通过缩短服药间隔时间来实现。如《伤寒论》桂枝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如果病情较重,可以采用昼夜连续服2或3剂 (6~9升) 6或9次的方法。再如《金匮要略》乌头桂枝汤,采用“小剂量递增”的服法,“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若患者服药后无不良反应,说明当前剂量是安全的,可逐渐加量。这种服法既能治病,又能保证服药的安全性。临床中在使用有一定毒性的方药时,尤其需要注意逐渐增量原则。


“逐渐增量”和下述“逐渐减量”皆可视为以知为度原则的细化。

  逐渐减量

临床上亦可能需要逐渐减量。如考虑到病情较重,发展较快,为了立即遏制病势,治疗伊始就必须用足够大的、超常规的服量。待到病势缓解之后,即逐渐减少服量。再有一种情况是在使用有一定毒性的方药时,获效以后要逐渐减量,甚至停药。毒性越大,减量或停药越要早,以免过用伤正。一日之中,也需要采用逐渐减量的方法,如《备急千金要方》所说:“凡服汤法……一服最须多,次一服渐少,后一服最须少,如此即甚安稳”。此外,在疾病基本痊愈以后,即逐渐减少服量,目的是为了巩固疗效,防止反复,是为善后之法。

  累积获效

正确的治疗一定会产生疗效,但并不总是立即产生疗效。作为临床医生,不要没有见到明显效果就增量,也不要没有见到明显效果就更方,如果确信辨证与处方用药无误,那就应该守方;经过一段时间,作用一点一点累积起来,就会出现显著的效果直至痊愈。比如丸者缓也,有些病例服药多日也未出现明显效果,即使加大服量,还是不能显效。这是因为疗效的产生既需要合适的方药剂量,也需要足够的作用时间,因为身体机能、结构的变化都需要足够的时间。此外,本文前面讨论“以知为度”时,提到“知”是指患者感知到的身体对所服药物的积极反应;“知”有二个层面,第一是细胞感知,然后才是大脑感知。从细胞感知到大脑感知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一个量的积累和传导的过程。所以,未“知”并非无“知”。



陈延之的《小品方》就精准体现了以知为度、中病即止、逐渐增量、逐渐减量与累积药效的服量控制原则。他通过调整方药的单次服量及服药的间隔时间,从而增强了服法对于方药绝对服量的控制性。以《小品方》为例,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服量控制原则的具体应用策略与方法。


单次服量的控制策略与方法

因人酌量    将患者年龄、体质禀赋与饮食偏嗜等视为确定单次服量的重要参考因素,并据此增减单次服量。单次服量,汤剂以300 ml,散剂以5 g,丸剂以2 g最为常见。小儿脏腑娇嫩,故单次服量较小,汤剂以36 ml或42 ml,丸剂以0.10 g~0.60 g为多见。年老之人难胜药力,故单次服量多小于常人。虚羸之人不堪药力,故单次服量稍低于常人。壮盛之人,单次服量稍高于常人。嗜酒之人,易积热生湿,故在遣用清热利湿的方药时,其单次服量可酌情增加。耐药之人,需要适当地增加单次服量以起效。


因病增量    谨守“以知为度”与“中病即止”的用药法则,根据患者服药后的病情变化,逐渐增加单次服量。这在散剂与丸剂的服量控制中运用较为频繁,尤其是丸剂。需强调的是,渐增药量是有矩可循的,其是累积药效与初始量-维持量-结尾量控制方法的体现。


服药次数的控制策略与方法

《小品方》中,无明确服药次数记载者,旨在以显效为度。无明确服药次数记载者,是指未明确规定一剂药的服用次数,以“显效停服,不效更服”为确定标准。这是衷于临床实际,谨守“以知为度”与“中病即止”法则的体现。


有明确服药次数记载者,旨在调节服药间隔。尤其是有明确日服次数记载者,是调节服药间隔时间的有效方法,亦是控制绝对服量的重要途径。汤、散与丸剂均以日服2~3次为常见。


日服1次者,多见于水肿、二便闭阻不通等邪气盛实的病症中。因攻邪之药,药力多峻烈,恐有伤正之嫌,故每日仅服1次。此方法是在保证药物有效用量的同时,延长服药间隔时间,以留出机体消解药力的时间,从而收到祛邪不伤正的最佳治疗效果。


日服≥4次者,主要见于汤剂与散剂。这是通过增加日服次数,从而缩短一日内的服药间隔时间,以实现密集给药的服量控制方法。


多运用于两类病症中:一类是虚损类病症,如虚劳胸中烦热、虚烦不寐等。《小品方》在保持常规单次服量(每服240~300 ml)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日服次数,有规律地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从而使得日服量有序增加,以使药力柔和地增进并得以持续发挥。这种方法符合正气渐复的规律,为虚损类病症的治疗提供了有效易行的思路。


另一类是症状在一日内持续不解并易于夜间加重类病症,如持续性的疼痛、胸痹。《小品方》通过增加夜间的服药次数,以保障药力在夜间的持续发挥,从而更好地缓解或消除持续性发作的症状表现。此外,对于身体羸弱的患者,《小品方》在保证总日服量不变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服药次数,以使单次服量略有减少,单次药力亦随之减轻,从而让患者在不影响整体药效的前提下,相对轻松地承受药力。


服药时间的控制策略与方法

服药时间分为不定时与定时服药,其中定时服药又可细分为一般与特殊定时。关于不定时服药的记载极少,仅见于《小品方》茅根汤与茅根橘皮汤的服法中。一般定时的服药,是以一日为定时标准,如日3服等,与上述有明确日服次数记载的内容相近。现重点对特殊定时进行介绍。


汤剂顿服    顿服是将最终煎得的药液一次饮尽的服药方法,多运用于急危重症的治疗,如血证、痉证、中毒及高空坠伤等。对于急危重症,争取黄金治疗时间是至关重要的,故须采用顿服的方法,多以1~2味中药浓煎或鲜品捣绞取汁后,立即大剂量服用,旨在集中峻猛的药力,以迅速起效并扼制病情的发展。如治疗妇人血崩,急用鲜地黄汁300 ml顿服,以塞流止血。


平旦服药    平旦服药是指晨起空腹服药。主要运用于三类病症的治疗:

1)水肿病。晨起空腹服药,峻下逐水之剂可直接作用于肠道,增强肠道的蠕动,从而更好地发挥泻下利水的功效,如治疗水肿的十水散。

2)胃肠疾患。如寒邪内阻或湿热内壅肠道所致的腹痛,多于晨起空腹服药,有利于药物被肠道快速与充分的吸收,如治疗腹痛的九痛丸。

3)下焦病症。晨起空腹服药,药力直趋下焦病所,如治疗热结下焦的榆皮汤。


昼夜连服    服药的间隔时间与频次是据药物的半衰期确定的,昼夜连服方法能够有效维持血药浓度的稳定。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患者病症表现常见夜间加重,而夜间服用强心剂,其药物作用效力是白日的40倍。据此,昼夜连服除可保证药力的持久发挥之外,亦是顺应人体生物节律或切合疾病病理特点的体现。此外,在上述日服≥4次者的服法探讨中,也涉及了昼夜连服控制方法的阐析。


除上述三项外,另有先其时服药与知后续服。对于发有定时的疾病多采用在发病前服药的方法,可更有效地控制病症的发作并减少发作频率。如在疟疾的治疗中,明言“未发前另尽”。对于需发汗的病症,若服药后汗出,再次服药的时间应在汗止后,谨防因过汗所致的变症。

小    结

中医药的疗效是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讨论中医药疗效问题时,大多数人往往从辨证准确性、处方用药水平、中药质量等方面去考虑,而对服量和服法的问题重视不够,甚至视而不见。中药汤剂似乎都是煮1或2次,日服2或3次,另外煎药机的应用虽给患者带来了方便,但不论何种病情及方药,若皆为1次煮取,日服2次,可能会影响临床疗效。


临床医生应该重视方药的服量控制原则,把握好服法对于服量的控制性,准确合理地应用方药的服量和服法,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也符合动态、个性化施治的中医诊疗要义。


[1] 刘旎,倪胜楼,张林,傅延龄,潘中艺.《小品方》方药服量控制策略与服药方法的文献研究[J].中医杂志,2022,63(15):1479-1483.

[2] 傅延龄,杨琳,宋佳,蔡坤坐.论方药的服量[J].中医杂志,2011,52(1):8-11.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